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飛霞山·天開清遠峽

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飛霞山·天開清遠峽

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飛霞山·天開清遠峽

“誰將神斧劈山開,萬頃波濤天上來。峽岸繁花迷去所,不知身入武陵臺。”宋代方信儒(1177—1220)在此詩中描繪了廣東北部雄偉壯觀的飛霞山與清遠峽風景。

清遠峽又叫飛來峽,為廣東北江自南而北的三峽之壹,全長9公裏,位於清遠城北23公裏處。兩岸,七十二峰參差對峙,峽間水流洶湧,波濤湍急,氣勢雄偉壯觀,正如唐代詩人沈佺期《峽山賦》所記:“澗穿壹水之流,傍列兩峽之夾,盡崖遂谷,叠嶂以重圍、怪石奇峰,聳樓臺之插天,山尖兮令危,天環兮地旋,前山闊兮龍奮飛,後山隘兮虎翩躚。”勾畫了飛來峽神采。

“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蘇東坡語)相傳秦漢時,北江泛起特大潮水,洶湧漲至峽谷中間,壹宿之後洪水奇怪地退去,故得名“中宿峽”;又傳說秦漢時有數女子在峽谷中采螺,忽遇狂風暴雨,晝夜不得歸,均化為石,故名“貞女峽”。還傳說遠古時,軒轅黃帝壹統中國後,派太禺、仲陽到嶺南居住。二人精通音律,喜歡吹簫,便用竹子制成洞簫吹奏,簫聲抑揚頓挫、動人心弦,連廣州城裏的五只石羊都被打動了,立誌要為嶺南人民多多造福。那時嶺南壹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黃帝去世後,太禺、仲陽隱居清遠峽,太禺居北、仲陽居南,故兩岸群山有北禺南禺之稱,此峽也得名“二禺峽”。後世傳說峽山寺廟乃安徽舒州飛來,又稱清遠峽為飛來峽,壹直沿用至今。

飛來寺

“飛來峽裏藏千景,歷朝詩賦滿山中”,進入飛來峽口,但見山巒叠起、江水緊束,大有“壹水遠赴海,兩山高入雲”之勢。隨著峰回水轉,在北岸青山下臨江雄踞著壹座古色古香的巍峨廟宇,這就是嶺南著名三大古剎之壹的飛來寺,曾列為我國佛門“第十九福地”。

飛來古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距今已有壹千多年,據說禪宗六祖慧能從韶關往返廣州時,曾在此坐禪說法。古寺舊址,建於高峰上,因年代久遠,幾經滄海,在宋大觀年間移至江邊重修。

相傳梁武帝普通元年,隱居飛來峽的黃帝二庶子太禺、仲陽拼試法力,仲陽用神力將延祚寺從安徽搬到清遠。途經梅嶺不慎撞著偏殿壹角,落於梅嶺雲霧山中,便是“掛角寺”,即今南雄“雲封寺”。延祚寺搬至峽山頂後,延祚寺住持貞俊禪師也想試試自己的佛法,高聲念壹偈道:“寺能飛來,胡不飛去!”誰知空中傳來“動不如靜”的回答。就此寺院留在了清遠峽。又傳說:梁武帝年間廣東風水先生賴布與徒弟前往清遠峽,想尋覓壹塊山地。在飛來峰對面壹個山峰上,見峽江對岸有大小兩個山嶺,賴布大喜道:“大牛趕小牛,代代出公侯,是個好地!”其徒弟卻坦率說道:“對岸兩個山嶺不像大小牛牯,倒似兩只象。俗說‘大象趕小象,代代出和尚’,這裏如果興修佛寺,香火壹定旺盛”。正說著,壹位老和尚上前合掌道:“老僧姓李名飛,原是鎮江金山寺僧人,現南來尋覓福地興建佛寺、宏揚佛法。初來乍到,也發現這裏是塊福地。”後李飛和尚奏請梁武帝撥款建寺。寺建成後,李飛作壹偈道:“我名飛,到南來,寺建成,號飛來。”故得名飛來寺。

飛來寺坐北向南,寺正門、大雄寶殿、六祖堂和後坡的慈雲殿為中軸,東西輔以齋堂、祖堂和各式僧舍,兩翼伸展,配置恰當。殿堂間均有曲折回環的畫廊走道。建於元代天歷二年(1329)的大雄寶殿飛檐鬥拱,莊嚴雄偉。其殿內寬敞軒宏,裝飾有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及人物塑像,彌漫著肅穆的禪宗佛教氣氛。飛來寺背面的慈雲殿旁,瀑布池上飄然壹亭,就是廣東著名的風景名勝——建於宋紹聖年間的飛泉亭。飛泉亭原名淙碧軒,因是蘇東坡建議修築的,故又叫東坡亭。為兩層構築,背靠飛瀑。登上第二層,前可遙看北江。亭下有壹小潭叫“東坡洗墨池”,傳說蘇東坡兩次遊歷都曾於此題詩洗墨。

飛來寺西面江裏,有壹個波光粼粼、深不可測的犀牛潭。相傳古代昆侖國(即西貢)向秦始皇進貢兩頭項系金鎖的犀牛,途經此地,躍入潭中,使者入水追蹤,不見犀牛,卻見五龍潛藏深潭。晉鹹康年間,壹個叫周仲的老漁翁在此拾獲數尺長的金鎖兩把,故此潭又名金鎖潭。古人有詩題雲:“月峽雲封路不通,水犀無跡去西東,那能閑卻垂綸手,要向潭心釣五龍。”

飛來古寺附近北江河上有壹個潭叫鐘潭。相傳元末明初的某壹天,飛來峽上刮起壹陣來勢勁猛的罕見強臺風。狂風呼嘯間,飛來寺裏壹口4000斤重的銅鐘忽被龍卷風卷起,拋至半空中再壹頭栽進深潭裏。故人們稱此潭為鐘潭。明時,飛來寺重新購置壹口重約千斤的新銅鐘。每當寺裏和尚敲鐘時,沈在深潭裏的那口古鐘便會自動響起來,鐘聲遙相呼應,當地人稱為“水底鐘聲”。清代有壹位詩人描述道:“岡上鐘樓聲復聲,樵人往復聽鐘鳴。俄飛入水聲相應,寺鼓江鐘互送迎。”

從飛來寺古寺右側沿江而行,有壹組由天然嶙峋怪石構成的臨江臺石,其中壹塊上刻有宋朱熹寫的“奇觀”二字。相傳秦時,壹位鎮守嶺南名叫趙胡的將軍曾在這塊石上釣得金鯉上百斤,進貢給秦二世。此後這裏的峽江鯉成為貢品,地方官年年都要向漁民征斂,該石也被稱作“釣鯉臺石”。另有壹塊臺石,據說是蘇軾借宿飛來寺時釣魚之地,名之“東坡釣磯”。此外還有壹塊刻有“步到菩提”的“達摩石”,相傳最早把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佛祖達摩曾在該石下說法,當時,天花紛紛散落,煞是壯觀。這裏步移景異,且幾乎每壹景都有迷人的傳說和石刻題字。

在飛來寺後面靠右邊峻峭山峰上有壹個巖洞,上接青雲,下臨深淵,險要幽深,這就是著名的“歸猿洞”。相傳唐廣德年間,廣州為官之人孫恪攜妻舉家南下,乘船過飛來峽時入江邊飛來寺拜佛求神。誰料剛到寺裏,就聞寺後猿嘯聲四起,成群的猴子歡蹦亂跳的奔過來。袁氏頓時神情悲戚,卸下頸上所佩碧玉環,交給寺裏老僧惠幽,在寺壁上揮筆題道:“剛被恩情投此心,無端造化幾湮沒,不如逐伴歸山去,長嘯壹聲煙霧深。”寫罷,抱著兩個兒子大哭壹場,含淚凝望孫恪許久,後解衣變作壹只白猿,在群猿簇擁下,依依不舍地走上山崖,消失在參天古木之中。孫恪悲痛欲絕,百思不得其解。惠幽和尚如實相告:“貧僧曾飼養過壹群小猿,唐開元間有壹使臣路經這裏,見當中壹只小白猿十分可愛便換了去,送至京城獻與天子。安史之亂後,唐明皇倉惶出逃,這只白猿失蹤。今日得碧玉環,方知這女子就是當初那只小白猿。”孫恪傷感萬千,好像南柯壹夢,再也無意做官,帶了孩子北返洛陽隱居起來。從此,飛來寺後面的深林裏經常傳出悲涼的猿嘯聲。據說是那只白猿在想念丈夫和兒子。

飛霞洞與藏霞洞

從飛來寺溯江北上3公裏便是飛霞洞,該洞建於1911年,集儒、釋、道三教為壹體。據傳“飛霞”及其創始人“麥長天”,都源自唐代文人王勃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每當大雨之後,壹簇簇霞氣從山坳陣陣升騰,故得飛霞之名。

飛霞洞建築雄偉,傍山疊建的廟觀,規模頗為壯觀。從動工興建至竣工,歷時達十七年之久,尤其主體建築“飛霞仙觀”,宏偉巍峨,頗有西藏布達拉宮之勢。它按北京清朝故宮的格局,整個建築分四進,高六層,正中頭門為“天根”、“月窟”客堂,其上有三教殿、彌勒佛殿和無極宮;兩側有名目繁多的廳堂樓房十數座。在飛霞仙觀後山,有建築古雅、別致的“鳳凰樓”。其得名,據說是因為在辟飛霞洞之初,山中猛虎為患,人們便在此地構築“伏虎玄壇廟”。動工時常有五色彩鳥盤旋,自樓建成後,虎患絕跡,人們便把這座廟改名“鳳凰樓”。在鳳凰樓附近還有“軒轅黃帝祠”,上書“帝子流風”四字。

位於密林深處的藏霞洞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曾為道家潛修之地。據說雲霞飄至此處便經久不散,每天晨昏時分,這裏的廟宇都掩於雲霧飄渺中,若隱若現,宛若仙境。洞後山嶺上有壹棵古榕樹,若用棍子敲打它,便會發出悅耳的琴音,稱“琴音樹”。此樹附近,還有壹組奇妙的天然石景:壹塊平展的巨石上有壹個形似大腳印的凹團,到此遊覽的人們總要把腳放進去比試比試。據傳這是達摩祖師東渡時留下的赤腳印跡,後人還在此石上蓋了壹間“達摩亭”,上書“初祖遺跡”四字。藏霞洞後面山嶺上,還有壹塊雄踞山頭、光滑平坦的巨石,據說每當夜深人靜,便傳來“叭嗒、叭嗒”之聲,好似有人在石上下棋。相傳唐宣宗丁卯年(847),仙人呂洞賓雲遊粵海,途經清遠飛來峽,因甚愛此地風光,便駐足於此與另壹仙人對弈。正當棋局將殘,天上飛來壹對嘎嘎鳴叫的黃鶴。局終,呂洞賓乘興在石壁上留下題句:“弈罷好乘黃鶴去,重來合築呂巖居。”書罷乘黃鶴而去。清同治初年(1862),道士林法善,在“仙人弈棋”遺跡下創建藏霞洞,洞內供奉的眾神中就有八仙之壹的呂洞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