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風的詩句如下:
1、《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示兒》宋代:陸遊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明末清初朱伯廬《朱子家訓》
4、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
5、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清代曾國藩《曾國藩誡子書》
家風,壹般指壹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並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範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壹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壹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壹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
家風是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集中體現。家風作為壹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壹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家風壹詞,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家潘嶽的作品中。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並給潘嶽看。潘嶽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
為與友人唱和,潘嶽因此寫作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綰發綰發,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
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壹日三省。”在該詩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以自我勉勵。
家風詞語和“士族”“世族”“勢族”“大族”“世家大族”成為社會上的統治力量有關。無論是以宗族為根基、以武力為特征的地方豪族,還是以官宦為標誌、以文化為特征的名家大姓,他們政治上累世貴顯,經濟上廣占土地,文化上世傳家學,壟斷了全社會的主要資源。
除了通過九品中正制和婚姻關系來維護門閥制度之外,自矜門戶、標樹家風,也是這壹時期士族抵禦皇權和寒人侵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