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能文能武,南宋最硬核“古惑仔”辛棄疾,為何最後郁郁而終?

能文能武,南宋最硬核“古惑仔”辛棄疾,為何最後郁郁而終?

說起辛棄疾,很多人的第壹印象是這是壹位偉大的詞人,寫出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既有描寫江南美景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也有表現沙場征戰的”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他的詩詞中,既有柔情似水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有有表現自己報國無門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看了這些風格迥異的詩詞,人們不禁要問,辛棄疾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經歷?下面我們就來走近這位大宋第壹硬核”古惑仔“,戰地詩人——辛棄疾。

我們通常用”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來形容壹個人能文能武,當然,這樣的文武全才並不多見,比較著名的有王陽明,郭子儀等人,而辛棄疾也絕對可以算上壹個。

辛棄疾的故事可以從紹興三十壹年說起,那壹年,金人完顏亮率兵大舉南侵,南宋人民奮起反抗。當時只有21歲的辛棄疾召集起兩千人的隊伍加入了耿京的義軍。當時辛棄疾雖然很年輕,但是作戰勇猛,有勇有謀,精通兵法,很快就成為耿京義軍的棟梁。

這個時候的辛棄疾,雖說是義軍首領,但卻是民間組織,沒有軍籍,更像是壹個帶著幾千小弟的“古惑仔”,跟著耿京這位大哥,憑著壹腔熱血保衛家園。

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奉命南下和南宋朝廷聯絡,誰知軍中出了壹個張安國的叛徒,殺了義軍的帶頭大哥耿京,投降了金人,並且因此被封官重賞,山東義軍潰散。

聽聞消息的辛棄疾並沒有選擇脫逃,而是帶領五十幾個弟兄沖入幾萬人的敵陣,把正在享福的叛徒張安國捆走,不遠千裏,押送回南宋朝廷,交給南宋皇帝正法。這麽玄幻的情節,可以說電視劇都不敢這麽演,但這卻是辛棄疾創下的奇跡,他也因此壹戰成名。

辛棄疾表現如此亮眼,按理說南宋朝廷應該重用他,讓他領兵對抗金軍,但是宋高宗卻只給了他壹個江陰簽判的職位,這麽壹個地方小官,跟當時辛棄疾如日中天的名氣是很不匹配的。

宋高宗趙構很欣賞辛棄疾,誇他“少年英雄”,為何卻不委以重任呢?首先是辛棄疾的身份比較尷尬,他是壹個“歸正人”,來自北方淪陷區,其忠誠度受到壹些人的質疑。還有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在金國任職,這樣壹來,他就很洗清其歸正人的身份歧視了。

身份尷尬還只是壹個方面,辛棄疾激進的主戰思想也和當時的主和派相左。南宋朝廷茍安壹隅,大多數官員為了自身利益主和,激進派的辛棄疾自然是受到排擠,所以南宋朝廷沒有讓他領兵,而是派他去當地方官。

於是辛棄疾開始了他的調任之路,徐州,江西,湖南,哪裏比較窮苦,哪裏有匪患都派辛棄疾前往,而辛棄疾又總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半年時間把塗州這樣飽受戰火摧殘的窮地方治理得蒸蒸日上,三個月肅清江西匪患……據統計,辛棄疾調任近40次,每壹任官職長則兩年,短則幾個月,他成為了南宋朝廷的壹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淳熙七年,辛棄疾得到皇帝的允許,在湖南創立“飛虎軍”,成為長江邊境最勇猛的軍隊,金兵聽了也退避三舍。但是由於軍隊擴充太快,超出預算比較多,第二年辛棄疾就被彈劾罷官,閑居二十年。

雖然辛棄疾後來被南宋朝廷重新啟用,但仍然沒得到重用,而且那時候辛棄疾年事已高,抗金夢想化為泡影,最後只能郁郁而終。

在閑居的日子裏,辛棄疾寫下了不少表現田園風光,民俗風情,讀書感悟的詩歌,世間少了壹員猛將,卻多了壹個文豪,這對辛棄疾來說,是郁郁不得誌,報國無門,但後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壹件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