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起源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早358年)。根據《辭源》和《辭海》對“寒食節”的定義,春秋時期,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朝公子重耳復辟國家,隱居介休綿山。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不見,燒了我們。為了悼念他,晉文公下令在他的忌日(至日冬季後150天)禁止生火和寒食,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起源於介休綿山焚燒介之推的記載,最早見於桓譚的新論卷《XI離西事》,後見於《後漢書》、《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刑令》、《晉書》、《施樂傳》、《李道元水鏡汾註》。歷史上寒食節和清明這兩個節日差不多,久而久之,就合並成壹個節日了。《唐·姚輝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月十壹日:寒食明,初四假。大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即日起寒食清明,放假五天。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慶元日,前後賜三日。”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在唐代,寒食節和清明節合而為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