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雨過郊原壹番新,尋芳車馬踏無塵。
普天冷食聞前古,蕭寺清遊屬兩人。
不作佺期問新歷,頗同之問感余春。
明年歸藉梨花上,應會群賢及四鄰。
“普天冷食聞前古,蕭寺清遊屬兩人。”句中前句指“寒食節”: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壹百五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節。後句應是回憶蘇軾和代器之兩人同遊蕭寺的情景。
“不作佺期問新歷,頗同之問感余春。”句應是用了兩個典故,不過典故沒找到。大意應是:不象沈佺期那樣老問什麽日子,倒是認同宋之問對春天將逝的感傷。
佺期,指沈佺期,生卒年不詳,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上元二年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貪汙及諂附張易之,被流放歡州。主要成就是總結了六朝以來聲律方面的創作經驗,完善了律詩形式,使之趨於成熟。
之問,指宋之問(656-712),字延清,汾州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曾先後諂事張易之和太平公主。長於五律,對唐代律詩形成和發展有貢獻。
宋之問與沈佺期齊名,世稱“沈宋”,並為唐律詩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