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山由三座山組成,從高到低,壹座緊挨壹座,山脊幾乎成直線。
山像龍頭,山脊如龍身。遠看,龍頭山真像壹條遊龍,龍頭高高昂起,拖著長長的龍身,躲在湘西群山之中。
在湘西世界地質公園裏,這是罕見的奇觀。
按地質學家觀點,三億八千萬年前,龍頭山就藏在汪洋大海之中,而且石頭形成大約在五億年左右。
也就是說,龍頭山成型於寒武紀(5.42億年前—4.85億年前)。
說三億八千萬年前還在大海中的依據,是龍頭山對面的靈觀山,至今還有蟲管化石,產出層位在泥盆紀。
這種蟲管化石,也正是形成於三億八千萬年前的泥盆紀(4.05億年前—3.5億年前)。
龍頭山海拔只有八九百米,靈觀山的海拔要在千米之上,蟲管化石也在千米之上。
往事越億年,滄海變桑田。
還說得直白點:海枯了,石未爛!
如今龍頭山在永順縣境內,靈觀山屬於保靖縣範圍,兩縣以河為界,兩邊溪流縱橫交錯,註入酉水。
當地人介紹龍頭山,主要是與三山最矮的那座山頂壹塊大石有關。
這塊大石躲在櫟樹和柏樹叢中,迎面壹看,真像昂起的龍頭,有龍鼻、龍嘴、龍眼和龍角等,栩栩如生。
印象中,那石頭上面好像經常裹滿紅布。不足之處,就是龍嘴巴右邊缺了,上下頜顯得不太協調對稱。
關於龍頭山的神話傳說,很有意思。
傳說這龍頭山很靈,白天它就躺在山上休息,晚上卻搖身壹變,興風作浪,大吃大喝。
但是,它錯就錯在龍嘴不應該對著保靖方向,龍身卻藏在永順的群山之中。
“吃保靖,屙永順。”龍頭山的秘密,被壹風水先生點破後,讓保靖人夜不能寐。
壹月黑風高之夜,幾個黑影偷偷地爬上龍頭山,用錘子打掉了龍嘴巴。
傳說住在龍頭山下的人,過去,三更半夜都能聽到龍吟聲,突然壹段時間沒有了,爬上山壹看,龍的下嘴巴掉了壹邊。
人們還發現龍頭上潑滿了狗血。狗血淋頭,這可不是什麽好事,便也請風水先生壹算,很快知道是怎麽回事了。
既然龍嘴巴打掉了,那再努力接上吧。
於是,壹些不甘心的永順人就請道士做法,用塊石頭補了龍嘴巴。
據說,任憑人們怎麽努力,龍頭卻再也不顯靈了。
甚至龍頭顏色,也由灰白色變成了土褐色,有人說這是狗血浸滲,也有人說是龍在滴血。
還有種說法:為了超度僵硬的龍頭,當地人便在旁邊修建了座寺廟,邀請得道高僧日夜誦經。
這褐色的龍頭,這殘缺的龍嘴,還有修建古廟用石頭壘砌的石墻,上山要走的石階和古道,如今都好好保存著。
傳說終歸是傳說。可經當地人這麽說來傳去,慢慢地,仿佛就變成真人真事了。
不過,龍頭山還是有故事的。
龍頭山的山頂上有座古廟,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從殘存的石墻看,規模雖小,但很有氣派。
古廟最後壹個和尚據說叫王和尚,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才離開。
小時候,我聽伯父講過,王和尚不出家,不住廟,有家,有老婆孩子,住在山下的水井邊,耕田犁地幹農活,樣樣精通。
有人來燒香拜佛,只要站在廟門口大聲喊,王和尚就把和尚衣服壹披,趕到廟裏念念有詞。
事情忙完了,有錢的收錢,沒有錢送東西也行。王和尚總是背著那麽個背簍來來回回,隨叫隨到,很認真,很虔誠。
伯父說,王和尚小名“六指孩”,他右手大拇指邊上還長有壹個小手指,很特別。
伯父出生於壹九二八年,他說小時候見過王和尚,不曉得他的具體年齡,只記得他長得幹瘦幹瘦的。
王和尚好像是保靖人。
伯父說他聽長輩們講,王和尚開始來龍頭山,經常不藏他的六指,後來就不再讓人看了。
伯父見過王和尚幾次,可並沒看他的手指是什麽樣子,因為他不是抱到胸前,就是放到袖子裏。王和尚的衣袖很長。
後來,伯父聽人說,原來壹天晚上,不知為何,在龍頭山前的香爐裏,王和尚把第六根手指給燒掉了。
沒有人知道王和尚為什麽要燒掉那根多余的手指,不管如何,這種咬牙切齒的疼痛,是常人難以忍受的。
沒多久,燒掉手指的王和尚走了,他的老婆孩子也跟著走了。壹家人到底去了哪裏,哪個也不曉得。
王和尚走了,龍頭山廟宇就荒蕪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壹些老百姓還到廟上運石頭拆磚下瓦,很快,廟也倒塌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常到龍頭山下放牛,爬山多,在山頂斷垣殘壁處,我還記得有副上聯:遠望皆空,耳根入道,到此神思。
字是毛筆字,黑色的,寫在石灰糯米砌成的左璧上,右邊已脫落,什麽也沒有。
這是王和尚留下的麽?
廟山門是石頭做的,現在還保存得好好的。山門處也有壹副對聯,右聯字跡清晰:金色界中兜率境。
左聯字跡模糊,看不清。
直到前幾天發龍頭山的視頻時,廣西壹位叫陳瑛的網友告訴我,左聯應該是:碧蓮花裏梵王宮。
我仔細看了看照片,第壹個字真是“碧”字,最後壹字也是“宮”。
我沒有問她太多,百度壹查,原來這是古詩句,作者竟是金朝第六位皇帝完顏璟(1168年—1208年)。
完顏璟又稱金章宗,只活了四十歲,在位二十年。他創造的“明昌之治”是金朝最為繁榮興盛時期。
莫非龍頭山上的寺廟修建於這時候?
那個時期龍頭山屬於南宋,當時宋金兩國關系也還不錯。
好吧,暫且不說寺廟的始建時間,就說完顏璟的詩句能出現在龍頭山上,足可見修廟人的學識非同壹般。
壹段時期裏,當地人談及龍頭山,總說偏僻、落後、交通不便等等,其實,翻看厚重的史書,這個地方並非那麽閉塞。
在湘西土司時期,龍頭山四周就是永順土司下轄的三個土知州之壹的南渭州範圍。
《永順府誌》有雲:“南渭州,宋為中溪州,後為南渭州。”
壹O壹七年,刻入“溪州銅柱”銘文中的覃允贊,便是有史可查最早的南渭知州。
南渭在酉水之濱,三面環水,依山築城,龍蟠虎踞。在湘西土司的軍事力量中,以水軍為最。
翻開厚厚的明史,無論是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還是湘西土司血戰東南抗倭海戰,都有南渭水軍戰功赫赫的記載。
壹三六六年,朱元璋大業初定,才剛剛著手在南京建皇宮之際,南渭知州彭金勝為表忠心,就向朝廷進獻了楠木。
這個開先河的壯舉,讓朝野為之震動。
是的,不管外面風雲如何變幻,湘西土司對國家的忠心不變,而且每每在 歷史 關鍵時刻,都審時度勢地做出了正確選擇。
壹六八O年,在今沅陵縣辰龍關,正是南渭知州彭淩高率兵從間道圍剿了吳三桂叛軍主力,並壹舉攻克辰龍關。
“辰龍關大捷”讓康熙皇帝龍顏大悅,論功頒給永順宣慰司印章壹枚。
這枚印章,現在還好好地保留在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博物館,為國家壹級文物。
光陰流過。
當仰望湘西大地上璀璨的星空時,人們或許會被 歷史 帶來的回響深深震撼。
如今,南渭州府壹帶已經改為南衛村,為龍頭山下澤家鎮所轄的壹個村落,村民大都姓彭,自稱土司後裔。
也有人說,可能正是清乾隆時期,取得了辰龍關大捷後,南渭土知州彭淩高開始主修龍頭山寺廟的。
給出的理由是,金朝和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彭淩高和清朝關系密切,也正因為如此,才逐步學習並傳播女真族文化。
完顏璟所在的金朝和南宋為同壹時期,由於 歷史 原因,在明代,他詩句出現在龍頭山上的可能性不大。
在浩瀚的 歷史 中追尋真相是件苦力活,但龍頭山廟門前壹殘存的對聯,卻給了人無限遐想。
最近幾年,倒塌的龍頭山古廟又新蓋了起來。山門沒動,地基不變,連壹切斷垣殘壁也沒有動,修舊如舊。
主修者是龍頭山下走出去的青年企業家,壹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大孝子,我初中時的同班同學。
據說,我這位同學的母親前幾年生病了,是敗血病,到吉首和長沙等地四處求醫,都認為是絕癥,治不好了。
陪伴的日子裏,老母親告訴兒子,自己才七十七歲,這麽好的 社會 裏,連八十歲都沒活到,有點想不通。
她開始回憶人生,希望能從她認知的“報應輪回”上找到原因與安慰。
老太太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回想過去的事,她說年輕時曾到龍頭山寺廟裏背過磚瓦,是不是因此得罪了菩薩?
於是,她對兒子說,希望能完成自己壹個心願,把龍頭山上的寺廟修壹下。
兒子滿口答應,說幹就幹,帶著壹些善男信女們,不到兩年就完工了,前前後後花了不少錢。
各事完工後,我這位同學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碑文也沒有寫,只是告訴母親,她的心願完成了。
說也神奇,原來醫生認為老太太最多只能活半年,她硬是堅持了三年多,活過了八十歲才去世。
舉頭三尺有神明。
有人說這是老人積德行善的結果,有人說是龍頭山的菩薩保佑了她,也有人說這是迷信......
總之,龍頭山的寺廟恢復了,這是壹個平常人為滿足他的某種心願而完成的偉大工程。
老人走了,卻似乎壹直活在當地人的記憶裏。
前不久,我們去龍頭山,壹路上,父親也和我講起了這位老人,說她是壹個善良的人,壹個平時說話輕言細語的人......
我打電話給老同學,他不太願意過多談這件事,只是說了句:人生在世,總要做些父母想做的善事。
“自己為善,與人為善。人人為善,同登彼岸。”聊著聊著,我不由地想起了這首詩。
這首詩刻在不二門石壁上,不二門是國家森林公園,就在永順縣城邊,猛洞河畔。
龍頭山距不二門約三十公裏,不遠。
不過,從龍頭山到保靖縣城,似乎還要更近壹些,只有二十多公裏的車程。
從保靖方向看龍頭山,三山錯落有致,好像壹個精美的筆架。
汽車 再轉個彎,三山就呈直線藏在山中,只露出最高的山頭,仿佛展翅欲飛的雄鷹。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本期攝影及視頻:劉 明,龍秀林,宋新宇,劉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