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王昌齡
其壹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壹作品簡介:
《出塞》由王昌齡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王昌齡的《出塞》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壹首,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二釋義:
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常用的題目。塞(sài):邊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壹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龍城”:地名,是匈奴聖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指壹人,實指衛李,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裏南下侵擾中原地區,也是衛青墳冢的模樣。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度:越過
三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長安(今屬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中進士,歷任汜水尉、校書郎,天寶元年貶江寧丞,天寶七年又貶為龍標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他避亂回鄉,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邊塞詩或抒發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充滿了殺敵衛國的熱情;或描寫長期征戰懷鄉思親的“邊愁”,流露出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壹部分描寫婦女生活的詩也很有名。他的詩意境開闊,精神昂揚,語言流暢,言簡意深,當時就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著有《王昌齡集》。
四譯文:
其壹: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可是去萬裏之外打仗的戰士還未回來。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英勇善戰的李將軍現在依舊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淒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裏震蕩回響,將軍刀匣裏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五賞析:
其壹:這是壹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壹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其二:這首詩描寫了壹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鬥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裏的鋼刀血跡未幹。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