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禾苗”的詩句有:
1、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唐代:李紳
2、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七月》先秦:佚名
3、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馬詩二十三首》唐代:李賀
4、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田家》唐代:聶夷中
5、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戰城南》兩漢:佚名
6、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金陵懷古》唐代:許渾
7、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農父》唐代:張碧
8、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註。——《羌村》唐代:杜甫
9、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杜陵叟》唐代:白居易
10、地古雲物在,臺傾禾黍繁。——《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唐代:李白
《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
春天只要播下壹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賞:
第壹首詩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沈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壹問題。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壹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壹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壹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壹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壹深沈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A6%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