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蕭衍都有哪些詩詞?

蕭衍都有哪些詩詞?

文藝貢獻

博學多才

梁武帝是壹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蔔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史著作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梁武帝草書

[4]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壹年(公元512年),又制成吉、兇、軍、賓、嘉五禮,***壹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壹件很遺憾的事情。

佛學造詣

他又傾註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凈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壹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詩文才華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公元484~公梁武帝與達摩祖師

元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眆、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壹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壹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梁武帝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壹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為大司樂,以樂府為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於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壹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制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采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制作和采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後世皆稱為“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采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采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臺》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壹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於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後者產生於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沈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壹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壹年漏將盡,萬裏人未歸。君誌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壹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艷可愛”。此話確有壹定的道理。 值得特別註意的是梁武帝的七言詩。梁武帝有十余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艷照裏閭。南窗北牗掛明光,幄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此後,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梁武帝,七言詩才有了進壹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婉轉詠嘆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壹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梁武帝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梁武帝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於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沒有什麽藝術可言。 梁武帝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復雜。這裏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遊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遊、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與,藻蘋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遊朱明節,泛漾天淵池。”(《首夏泛天池詩》)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寫友人將別時深沈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 梁武帝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內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 他的《贈逸民十壹》:“如壟生木,木有異心。如林鳴鳥,鳥有殊音。如江遊魚,魚有浮沈。巖巖山高,湛湛水深。事跡易見,理相難尋。”此詩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遊魚浮沈、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說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後世文人對齊梁詩總的評價不高,大都以為其“嘲風月,弄花草”(白居易語),“風雲氣少,兒女情多”。齊梁詩人缺乏匡世救時的崇高理想,也缺乏嚴肅認真的社會責任心,因此反映社會現實及言誌述懷之作便不多見,充斥當時文壇的是大量的山水、詠物、艷情之詩。梁武帝的詩歌從題材、內容、風格諸方面來說,都無壹例外地體現了齊梁詩歌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系。他雖然是壹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並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梁,也只經歷過壹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梁武帝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雲之氣”,少言誌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外,梁武帝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制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誌》上說:梁武帝“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禮樂”。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梁武帝“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梁武帝創制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音樂繪畫

梁武帝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制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我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他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大畫家張僧繇善於寫貌,頗受梁武帝賞識。當時,梁武帝諸子多出鎮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於居室之中,梁武帝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梁武帝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棋藝超群

梁武帝對圍棋特別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齊朝為官時,每逢閑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將陳慶之原先為隨從時也常陪武帝下棋。每到興致高時,便不復君臣之別。壹次,梁武帝又約到溉玩了壹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壹局未終,竟低頭睡著了。梁武帝見狀大笑,就做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為尷尬,及聽到梁武帝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梁武帝對圍棋如醉如癡,也有因此誤事的時候。他晚年佞佛,有壹個名叫榼頭師的和尚,頗為他敬重。壹天,梁武帝下敕召榼頭師入宮研討佛法,當榼頭師入宮的時候,梁武帝正在和人下棋,要殺死對方的棋子,便隨口說道:“殺掉!”左右侍從將此話理解錯了,以為梁武帝要殺掉榼頭師,便不由分說,將榼頭師推出斬首。下完棋,梁武帝下令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梁武帝聽罷,後悔不叠。

時代風氣

由於梁武帝雅好詩文,大臣們紛紛效仿,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偶爾吟出幾句好詩來。天監六年(507年),梁將曹景宗和韋睿在徐州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梁武帝在華光殿舉行宴會,為他們慶功。在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鑒於曹景宗不善詩文,怕他賦不出詩來難堪,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仆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梁武帝對曹景宗這種不甘人後的性格早有了解,於是安慰他說:“將軍是壹位出眾的人才,何必在乎作壹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壹些醉意,就乘酒興再三固請。梁武帝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局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壹會兒,便提筆賦出壹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壹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嘆弗如,連梁武帝也感嘆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在梁武帝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書法造詣

梁武帝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可以在古代善書的帝王中排上前幾位。即使拋卻他的帝王身份,以相關畫像(17張)壹個書法家的標準來評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觀之處。梁武帝當時常與陶弘景探討書法上的話題,陶弘景擅長行草書,師法鐘繇、王羲之。二者間的對話被整理為《與梁武帝論書啟》流傳於後世,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典籍之壹。同時梁武帝還是歷史上第壹個大力推崇王羲之書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聲名往往被其子王獻之所掩。也因為他的推崇,從那時的梁朝起,興起了第壹波學習“大王”書法的風潮。同時梁武帝還留下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都是歷代書法理論典籍中的精品。 觀鐘繇書法十二意 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格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余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 平謂字外之奇,文所不書。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羲之有過人之論,後生遂爾雷同。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今古既珠,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眾說。張芝、鐘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肥瘦古今,豈易致意。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學鐘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余雖不習,偶見其理,不習而言,必慕之歟。聊復自記,以補其闕。非欲明解,強以示物也。倘有均思,思盈半矣。 草書狀 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雅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為。或粗或細,隨態運奇,雲集水散,風回電馳。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蘿之繁縈,澤蛟之相絞,山熊之對爭。若舉翅而不飛,欲走而還停,狀雲山之有玄玉,河漢之有列星。厥體難窮,其類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聳拔如裊長松;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縱橫如結,聯綿如繩,流離似繡,磊落如陵,暐暐曄曄,弈弈翩翩,或臥而似倒,或立而似顛,斜而復正,斷而還連。若白水之遊群魚,藂林之掛騰猿;狀眾獸之逸原陸,飛鳥之戲晴天;象烏雲之罩恒嶽,紫霧之出衡山。巉巖若嶺,脈脈如泉,文不謝於波瀾,義不愧於深淵。 答陶隱居論書 夫運筆邪則無芒角,執筆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法臃腫,點掣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比並皆然。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揚得所趣舍無為;值筆連斷,觸勢峰郁;揚波折節,中規合矩;分簡下註,濃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曖曖,視之不足;棱棱凜凜,常有生氣,適眼合心,便為甲科。 古今書人優劣評 鐘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蕭子雲書如危峰阻日,孤松壹枝,荊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 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蕭思話書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 李鎮東書如芙蓉出水,文采鍍金。 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 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 王僧虔書如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奕奕皆有壹種風流氣骨。 程曠平書如鴻鵠高飛,弄翅頡頏。又如輕雲忽散,乍見白日。 李巖之書如鏤金素月,屈玉自照。 吳施書如新亭傖父,壹往見似揚州人,***語語便態出。 顏蒨書如貧家果實,無妨可愛,少乏珍羞。 阮研書如貴胄失品,不復排斥英賢。 王褒書淒斷風流,而勢不稱貌,意深工淺,猶未當妙。 師宜官書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狀雖未成長,而骨體甚峭快。 鐘會書有十二意,意外奇妙。 蕭特書雖有家風,而風流勢薄,猶如羲、獻,安得相似。 王彬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 範懷約真書有力,而草、行無功,故知簡牘非易。 郗愔書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難,疏散風氣,壹無雅素。 柳惲書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德本未備。 庚肩吾書畏懼收斂,少得自充,觀阮未精,去蕭、蔡遠矣。 孔琳之書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 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尚風軌,殊不卑寒。 袁秘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 張融書如辯士對揚,獨語不困,行必會理。 薄紹之書如龍遊在霄,繾綣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