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句詩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意思是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作品原文:
《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宋代〕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話譯文:
粉色的荷花已經雕謝,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帶著秋的涼意。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登上小船。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飄零著,水獨自流淌著。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壹方獨自愁悶著。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詞句註釋:
壹剪梅: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字,有前後闋句句用葉韻者,而此詞上下闋各三平韻,應為其變體。每句並用平收,聲情低抑。此調因此詞而又名“玉簟秋”。
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輕解:輕輕地提起。羅裳(cháng):猶羅裙。
蘭舟:船的美稱。《述異記》卷下謂:“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七裏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雲‘木蘭舟’出於此。”壹說“蘭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錦書:書信的美稱。《晉書·竇滔妻蘇氏傳》雲:“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竇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婉,***八百四十字。”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雁字:雁群飛行時,常排列成“人”字或“壹”字形,因稱“雁字”。相傳雁能傳書。
飄零:雕謝,雕零。
閑愁:無端無謂的憂愁。
無計:沒有辦法。
作品賞析:
這是壹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雕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色荷花。“玉簟”,是指精美的竹席。這壹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的意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贊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輕”,寫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閑情逸致的遊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雲中誰寄錦書來”則明寫別後的思念。既與銜接上句,寫舟中的所望、所思,又由此生發,引出下句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可見,詞人因惦念自己的丈夫,盼望錦書到達,遂從舟中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種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作者借助於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壹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壹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寫景,又有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照應;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給人以心中有恨又無可奈何之感,詞的下闋就從首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壹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她想到丈夫壹定也同自己思念他壹樣思念自己。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的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
這首詩的結尾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範仲淹的《禦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諱模仿,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壹點化,就是壹個成功的例子。李清照的這句構思精巧,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耳目壹新。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相起伏,語句結構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壹個組成部分,並非壹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是與前面另兩個同樣精巧的四字句“壹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後映襯,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耳目的句子而為人稱道。李廷機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於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於婚後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嬛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壹剪梅》詞以送之。”而現代詞學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註》卷壹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遊事。此則所雲,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壹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瑯嬛記》乃偽書,不足據。”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後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有***同的興趣愛好。而後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壹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壹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