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窮荒月.還應照北堂.回身向暗臥.不忍見圓光.
「吐蕃別館和周十壹郎中楊七錄事望白水山作」呂溫
純精結奇狀.皎皎天壹涯.玉嶂擁清氣.蓮峰開白花.
半巖晦雲雪.高頂澄煙霞.朝昏對賓館.隱映如仙家.
夙聞蘊孤尚.終欲窮幽遐.暫因行役暇.偶得誌所嘉.
明時無外戶.勝境即中華.況今舅甥國.誰道隔流沙.
呂溫(772-811年).字和叔.又字化光.唐代河中 (今永濟市)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進士.終官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世稱呂衡州.呂家為唐代世宦名門.溫祖呂延之官至浙江東道節度使.父呂渭官至禮部侍郎.呂溫兄弟四人皆有才名.以文學稱世. 貞元十九年(803年).呂溫得王叔文推薦任左拾遺.並成為王叔文[永貞革新"集團中的壹員.第二年.呂溫隨禦史中丞張薦出使吐蕃.留居壹年有余.
河湟舊卒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 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 獨吹邊曲向殘陽.
湟水源出青海.東流入甘肅與黃河匯合.湟水流域及與黃河合流的壹帶地方稱[河湟".詩中[河湟"指吐蕃統治者從唐肅宗以來所進占的河西隴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歸唐,五年.張義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獻圖籍.於是河湟之地盡復.近百年間的戰爭給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詩所寫的[河湟舊卒".就是當時久戍幸存的壹個老兵.詩通過這個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影子.
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背景]:
本詩原註說:[時為禦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賞析]: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裏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裏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壹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於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壹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雲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壹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蕃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後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裏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禦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禦.後者主要講出擊.壹個[朝"字和壹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並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鬥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壹種壓倒對方的淩厲氣勢奪取最後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後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後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壹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