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了袈裟事更多”出自南宋詩人楊萬裏的詩作《送德輪行者》。
出處
《送德輪行者》——楊萬裏
原文
瀝血抄經奈若何,十年依舊壹頭陀。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譯文
妳虔誠地刺血抄經又有什麽結果?十年了,還是當年的壹介頭陀。
沒出家前妳嫌世事煩人,難以忍受;沒想到出家後,俗事比以前更多。
關鍵詞註解
行者:行腳乞食的僧人,梵語稱頭陀。
瀝血:刺血。佛家以刺血抄經為積功德。
若何:怎樣,怎麽樣。
頭陀:出自梵語,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後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
袈裟:和尚穿的法衣。
作品鑒賞
世界上的事往往與初願相違。和尚出家,本意是要遠離世事,脫離紅塵的擾攘,可德輪行者入了空門後,十年來瀝血抄經,謀求廣積功德,可從來沒得到解脫,煩惱比以前更多了。楊萬裏由德輪的事生出感慨,以十分詼諧的語調,寫出了佛門中空而不空的現象,具有壹定的諷刺意義,不壹本正經地說理,同樣給人以徹悟。
楊萬裏這首詩除了諷刺意味外,也從另壹角度告誡人們,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靠逃避不是上策。世界上的事往往不能自己作主,有時根本無法逃避。曾記得還有這麽個小故事:某詩人遊覽寺院,與寺內和尚談得很投機,臨行時高詠唐人詩句“因過山寺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以表示高興。沒想到和尚說:“您是偷得半日閑,老僧卻是增加了半日忙碌。”像這樣的和尚,肯定不會“著了袈裟事更多”。
此詩的解釋,歷來也不壹致。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說:“今世儒生竭半生之精力,以應舉覓官,幸而得之,便指為富貴安逸之媒,非特於學問切己事不知盡心,而書冊亦幾絕交。如韓昌黎所謂‘墻角君看短檠棄’,陳後山所謂‘壹登吏部選,筆硯隨掃除’者多矣,是未知著了袈裟之事更多也。”認為楊萬裏詩是規勸世人做官後仍然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有新的進步。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卷十四則認為楊萬裏揭示的是生活中的矛盾心理,沒做官前想做官,做了官又想退隱。
田汝成雲:“楊廷秀贈抄經頭陀詩雲……又有住山僧者,或謀攘之,僧乃掛草鞋壹雙於方丈前,題詩雲:‘方丈前頭掛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老僧腳底從來闊,未必枯髏就此埋。’愚謂前壹詩可為士人筮仕進解褐之規,後壹詩可為士人勇退抽簪之法。”這些觀點,都有助於理解這首詩的豐富涵義。
作者簡介
楊萬裏(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政治上楊萬裏主張抗金,正直敢言。寧宗時因奸相當權,辭官退居,終憂憤而死,賜謚文節。與陸遊、範成大、尤袤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其詩早年學“江西詩派”,後用心於晚唐詩人,50歲後忽有所悟,摒棄諸家,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詩歌多吟詠自然景物,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細節,乘興走筆,構思新巧,語言通俗明暢,幽默詼諧,筆調清新。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