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文中多次引用前人詩句,但陸遊對前人的稱為方式為什麽?

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文中多次引用前人詩句,但陸遊對前人的稱為方式為什麽?

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

陸遊

八月壹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壹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壹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裏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幹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壹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湧,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壹裏。微雨,復以小艇遊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裏,忽風雲騰湧,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壹奇也。江自湖口分壹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裏,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頳”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壹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裏雲。

《過大孤山小孤山》選自陸遊的日記體遊記《入蜀記》,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八月壹日和八月二日的兩則日記。當時,陸遊被起用為夔州(現四川省奉節縣)通判,由故鄉山陰(現浙江省紹興市)出發赴任。途中以日記記行,集成日記體遊記《入蜀記》。這兩則日記,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今江西彭澤縣北)和大孤山(今江西九江市東南)時所寫的兩則日記。內容除記述山川形勝、民情風俗外,還涉及壹些傳聞軼事、詩文掌故,並曲折地寄托了作者對國事的感慨之情。由於文章是日記體,所以寫來並不刻意求工,而是在質樸隨意的記錄中,自然形成了清新淳樸而又渾厚蘊藉的意境,很值得仔細玩味。

文章***分三段,分別記錄了過烽火磯、小孤山、大孤山時的見聞和感受。

第壹段寫過烽火磯。這壹部分,作者抓住了自己在不同方位對景物的不同感受,真切地傳達出烽火磯景物的特點。開始,作者認為烽火磯不過是南朝“列置烽燧”處之壹,似乎沒有多少遊興。後來“自舟中望山”,所見也不過“突兀而已”,但拋錨停船於磯旁,卻壹下子發現了妙處。作者先概寫臨江磯石形狀和色彩的突出之處,又把壹個特寫鏡頭對準了那壹塊如“寶裝屏風”的大石,寫其“傑然特起”的形態,寫其“丹藤翠蔓,羅絡其上”的特殊風采。在飽覽江山秀色以後,作者意識到是因為風靜舟慢、加上深秋以後水位下降,所以見到這壹番美景,於是聯想起杜甫的詩句,感嘆只有慢行細看,才能領略景物的妙處。這壹段,陸遊用平平的開頭引出壹段勝景,讓人們跟他壹起享受意外的驚喜發現,並通過這壹發現,悟出壹個帶有哲理的觀景方法。

第二段寫遊小孤山。如果說寫烽火磯是將觀察的鏡頭由遠及近搖來,給人由平到奇的感覺,那麽寫遊小孤山,卻是先聲奪人,壹開始就拿它與“皆名天下”的金山、焦山、落星等“江中獨山”相比,寫其“峭拔秀麗”超過諸山。又從遠近變化、季節、氣候變化的角度,介紹其“愈近愈秀”、“姿態萬變”的具體特點,得出“信造化之尤物”的結論。接著筆鋒轉到對廟宇的介紹上來,寫祠宇荒殘,不能“與江山相發揮”,又簡略介紹了廟的方位、匾額、神祗,順帶還交代了修廟軼事,介紹了澎浪別祠,再聯想起前人詩句,糾正了傳說者的謬誤,這壹筆筆寫來,看似隨意點染,卻已將小孤山的特點渲染出來,造成了壹種秀麗悠遠而略帶孤寂的氛圍。作了如許鋪墊,作者才直接寫到自己“晚泊沙夾”,“以小艇遊廟中”的情景。在“煙雨空濛,鷗鷺滅沒”之中,作者久久地留連徘徊,那江山勝景、那荒殘的廟宇、那關於小姑的傳說、那壹兩聲悲壯的鶻鳴,在壹派煙雨之中,組成了壹幅蒼勁悲涼、意味深長的畫面,壹種含蓄雋永的意境深深感動著讀者。這壹部分,作者熔江山景物、歷史掌故、民間傳說和自己的感受為壹爐,看似隨意寫來,卻筆筆圍繞小孤山,寫出了壹種特殊的氣氛,曲折地傳達了作者的無限心事和感慨。

第三段寫過大孤山,晚抵江州。這壹段,作者把大孤山放在壹個廣闊的背景中去描寫,又擇要介紹了江州的地理沿革情況和景物特點。開始,作者通過自己八月二日早晨的行止情況,介紹了江上忽而風雲騰湧,忽而開霽放晴的天氣變化,接著又借李白“開帆入天鏡”的詩句,寫出彭蠡口壹帶江面的遼闊,這才將大孤山放入畫面,將其與西梁小孤二山比較,簡潔地勾勒出它“狀類西梁”而“四際渺彌”“望之如浮水面”的特點。最後,又介紹了這壹帶江水清濁分野,“合處如引繩,不相亂”的奇景。這樣,雖然真正落在大孤山上的筆墨不多,但大孤山的雄姿,仍然在壹個遼闊的背景中被襯托出來。寫晚抵江州,作者隨手記下了當地地名、區劃、管轄情況的歷史變化,又描寫了“岸土赤而壁立”和湓浦水清“不與江水亂”的景物特點,最後總結六天來的行程,對用四天半時間逆流行駛七百裏的成績流露出滿意的心情。這壹段雖然有兩層意思,卻壹氣呵成,節奏比較明快。

這篇遊記的三段景物描寫雖然各具特色,富有變化,但行文的樸實真切、自然流暢卻是壹致的,顯示出壹種筆到意隨、樸實渾厚、耐人尋味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