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甲午戰爭促使他與清政府決裂。
年,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公車上書”,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進行資產階級改革,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譚嗣同審時度勢,提出了他醞釀已久的救國方略,即中國只有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進行選舉,設立議會,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狀況。當他得知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壹個強大的社團來宣傳和改良他的思想時,他特地趕到北京和他商量壹個好的救國方案。結果康有為南下未能見到他,卻見到了梁啟超。見面後,他們進行了壹次非常投機的談話,彼此分享了相同的想法,這進壹步加強了他對政治改革的信念。從此,他開始大力倡導政治改革,成為當時最積極的改革派之壹。
譚嗣同為了宣傳救國、改造國家的戰略思想,於1896年至1897年撰寫了《仁學》兩卷本,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道德,主張突破封建陷阱。他反對“忠君”,呼籲“君不好,人皆被屠。”
歷史成就之年,譚嗣同在傾向維新變法的湖南巡撫陳寶楨的邀請下回到湖南。此後,他先後創辦了時事學堂、武備學堂、南社,創辦了新的《湘學報》和《湖南報》,並制定了改革工商業的具體措施。1898年9月,被光緒皇帝召入京,參加變法。由於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的努力,光緒皇帝實施了壹項新政策,包括廢除八股考試,獎勵科學發明,改革舊制度,提倡商業經營工業。譚嗣同等人的治國方略開始實施。然而,聚集在慈禧太後身邊的死忠勢力竭力破壞變法。壹度盛傳榮祿等人將借今年秋天光緒皇帝在天津閱兵之機,逼其退位。譚嗣同把希望寄托在假裝支持維新派的袁世凱身上。他拿著光緒的密詔去找袁。袁口是心非,假意同意派自己的部隊去殺榮祿。
10月20日,袁去天津告訴榮祿。
10月20日,慈禧太後下獄光緒,她赴朝“訓政”,下令搜捕維新派。
八月二十八日下午四時,譚嗣同面對劊子手的屠刀,大聲念出自己的送別詩:“若用心殺賊,不可回天庭;流芳百世!”片刻之後,他平靜地離開了人世,年僅33歲。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壹。他為國家的復興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雖然改革失敗了,但他的改革思想和奉獻精神激勵了後人。
蔡元培:包羅萬象,學術自由概論。蔡元培(1868 ~ 1940),浙江省紹興市山陰縣人。蔡元培對教育的投入是建立在戊戌變法失敗的基礎上的。1898年冬,他以邵軍中西學堂宰相的身份回到紹興,倡導新思想。後擔任南洋公學總教師,倡導民權,辦愛國女校,倡導男女平等,辦中國教育會和愛國會,革命與教育相結合。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發表《關於新式教育的意見》,被社會公認為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綱領性文件,第壹次提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方針。1917 17 10月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將北京大學打造成中國壹所全新的高等學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中心。之後試行大學區制,出任中央研究院專職院長,撰寫教育論文,壹生致力於中國的教育事業。
歷史成就之年,蔡元培被任命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並發表了《新教育論》。他從中國國情出發,吸收了歐美日近代教育的經驗,第壹次提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方針。新教育方針包括軍國民教育(軍事和體育)、功利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構成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蔡元培教育改革的總體指導思想。為了保證近代新的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實施,蔡元培在廢除了清朝各種封建教育法規之後,制定了具有近代進步意義的新的教育法和校規。在教育部任職期間,他先後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令》等教育法令。主要內容如下:(1)改革教育制度,以舊換新;(2)修改教科書,廢除“經典”;(3)加強通識教育,重視工業和軍事體育;(4)提倡發展社會教育。此外,蔡元培在其教育實踐中也十分重視派遣留學生的意義。他認為,派遣留學生是提高中國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壹。因此,他註重提高留學生的質量,要求各級學校重視留學生的派遣。
倡導和重視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極力主張普及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上開創了中國近代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他當了教育局長後,馬上規定小學要男女同校。然後在1917成為北京孔德學校校長,第壹次開創了中學男女同校的先河。兩年後的1919年,他發起了近代中國大學男女生的做法,在政界和思想界影響很大。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有壹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他的美育思想。他認為美育是培養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美育可以通過美的感染和熏陶,使受教育者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認為美育可以為人們提供高尚的娛樂活動,從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和凈化社會風氣。在當時日益混亂的社會環境下,及時提出這壹迫切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蔡元培努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是其教育思想和實踐的主要內容。時至今日,這依然給我們無盡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