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壹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壹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壹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壹棵水仙花,吮吸壹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壹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裏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壹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壹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裏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壹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壹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麽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壹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裏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誌。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裏來雨裏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壹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裏深,哪裏淺;哪裏好沖堤,哪裏易決口;哪裏該挖,哪裏該堵;哪裏能斷水,哪裏可排洪,畫得壹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壹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壹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壹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壹歇,看見河對岸走著壹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餵,妳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擡頭壹看,河對岸壹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妳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妳是大禹嗎?”
後羿壹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壹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壹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裏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壹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壹看,對岸壹個頭戴鬥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壹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妳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妳吧。”
大禹展圖壹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壹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壹擡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裏處,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壹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鬥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象為大禹所鑿開的壹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壺口瀑布
黃河流到山西吉縣與陜西宜川相峙的壺口,就看到了我國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壺口瀑布的高度壹般在15~20米之間,雖然在我國眾多的瀑布中,高度不算很大,然而它的水量卻是我國瀑布中最大的。滾滾黃河水從高空跌入只有30~50米寬的石槽裏,水花飛濺,水聲震天,激流澎湃,霧氣沖天。登高觀望,好像壹把特大茶壺向外倒水,沖力很大,形成了“混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壹壺收”的景象。壺口之名便由此而來。
觀壺口瀑布,令人驚心動魄。巨量的河水,似銀河決口,大海倒懸。那氣勢,那聲響,當是華夏國土上最為雄壯的奇觀了!數裏之外,便可聽到壺口瀑布的轟鳴。瀑布激起的團團水煙雨霧,遠遠即可看見。倘若走到壺口瀑布附近的巖石上,則會感到土地在劇烈地顫抖,山谷間則回蕩著隆隆的雷鳴般聲響,仿佛在河水的巨大沖擊之下,大地山谷已覺得無法抵抗,只得任憑河水肆虐,沖刷巖石,帶走泥土。
壺口瀑布風光,隨四季而變換。春天的壺口瀑布,上遊冰雪開始消融,所謂“桃訊”來臨。時值桃紅柳綠之際,風和日麗,遠山開始披上壹層淡淡的翠綠。然而,上遊的冰淩仍不時漂浮而下,匯聚在壺口上遊寬闊的河道 ,繼而傾瀉跌下,如山崩地裂,瓊宮驚傾,激起玉屑冰晶,四處拋灑。此時之水色山光,顯得格外嫵媚。
而當夏季來臨,黃河進入洪汛時期,河水水位急驟擡高,反而減低了瀑布的原有落差,從而使過來口瀑布變成了壹灘急流,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別具特色。
及至秋高氣爽,北雁南飛,秦晉高原萬裏無雲。登高遠望,壺口瀑布的來形去勢,壹目了然,不禁令人心曠神怡。每當日出,瀑下煙霧,折射成道道彩虹,環跨天宇,幻景象。而當大雨滂沱,或陣陣秋雨之後,黃河壺口瀑布則若黃龍騰雲駕霧而來,只見風雨煙霧,彌漫天空,天地水三體壹色,故有“四時霧雨迷壺口,兩岸波滔撼孟門”的詩句。
數九寒天,秦晉高原往日的黃色大地頓然消失,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壹派北國風光。此時之壺口瀑布亦變成壹匹白練,尤其令人神往。
要盡情地領略壺口瀑布之氣勢,當下到壺口中腰的巖石上,此時再擡起頭來,跌落到頑石之上,濺起無數的水珠,眨眼之間便化成了縹縹緲緲的雲霧,在陽光的照耀下,壹道道絢麗的彩虹,橫跨蒼穹。河水隨後又沖進壹個深槽,奔騰著流向下遊。此情此景,恰如“湧來了島排山勢,卷作千雷震地聲”,“映日彩虹連山水,滿天風雨不見雲”。
若再靠近瀑布,可發現在壺口瀑布的“壺嘴”正中,有壹塊閃亮的石頭,似乎在瀑布的急流之中,隨水流上下漂浮著,其形狀像壹只玩水的烏龜,故稱為“龜石”。它又像壹顆明珠,兩側滾滾跌下的兩瀑宛若兩條蛟龍,龍騰而珠躍,形成了壹幅極其生動形象的雙龍戲珠的圖畫。對於這塊奇異的石頭,曾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有的說是當年禹王治水時,“先壺口,次孟門,後龍門,依次鑿石,引水而下”,疏通河道,治服了洪水,這塊奇石,就是治水時留下的“寶石”;亦有的傳說此石是女媧補天時遺留下來的“神石”;還有的說是伏羲兄妹倆成親時的“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