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歌頌 廈門和臺灣的歌

歌頌 廈門和臺灣的歌

閩南語歌曲 廈門與臺灣的歷史輪回(

閩南語歌曲 廈門與臺灣的歷史輪回(圖)

(2006-07-07 09:43:34)

由廈門市文化局與本報主辦的首屆閩南語原創歌曲大賽啟動以來,受到了兩岸人士的高度關註,組委會希望通過大賽擴大創作隊伍,提高創作水平,推動兩岸閩南語歌曲更加蓬勃地發展,廈門是閩南語歌曲產生、傳播、發展的重鎮。廈門與臺灣在閩南歌曲的創作與傳承上壹衣帶水,息息相關。回顧壹段往事,是為了當今更好地發展,我們期待海峽兩岸,在這次賽事中,從廈門掀開閩南語歌曲嶄新的壹頁。

臺灣的閩南語歌曲源頭在廈門

閩南文化學者彭壹萬先生表示,廈門和臺灣的閩南語歌曲有著深遠的淵源。清末民初,閩南的歌仔就在兩岸風靡壹時,當時廈門的二四崎頂(廈門地名)“文德堂”和二四崎腳“會文堂” 就是印刷閩南方言歌仔冊的出版商。他們先用水印,後來隨著技術的逐步發展,用石印,這些小冊子,在廈門的銷量很好,還銷售到臺灣。清末,臺灣被日本占領,臺灣人民中許多人都表現出了民族氣節。當時壹首名為《雪梅思君》的歌仔就在海峽兩岸廣為傳唱。歌裏唱到:“唱出壹歌分妳聽,雪梅做人真端正....... 勸妳列位註意聽,要學雪梅這所行(品行)”。講的是壹個女子在丈夫死後,壹個人帶著孩子,堅強地生活,而這個故事傳到臺灣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為當時臺灣處於日本的統治之下,所以人們借女子思夫,為其守節,來表達自己不甘於日本的統治,做人要端正,要有民族氣節。《雪梅思君》在當時被稱為“國慶調”,或“廈門調”。

1922年廈門才女周淑安創作了第壹首閩南語花腔歌曲——《安眠曲》,用鋼琴伴唱,堪稱是閩南語流行歌曲的雛形。隨後廈門人姚占福渡海赴臺進行閩南語歌曲的創作,他的力作《苦酒滿懷》和《心酸酸》風靡全臺。著名詞曲作家曾仲影,也是在廈門大學畢業後就去了臺灣,這些人對臺灣閩南歌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上世紀20- 30年代,臺灣產生了壹批閩南語歌曲的創作人才。如臺灣本土音樂人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的《桃花泣血》,蔡德音的《紅鶯之歌》,則是用《蘇武牧羊》的古調重新填詞。1933年-1937年是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的黃金時代,現在還傳唱的許多經典就是當時所創,如《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四季謠》等。這些歌聲像壹股溫馨柔和的春風,吹拂過大街小巷,吹拂過城市鄉村,撫慰在“四腳仔”(指日本統治)控制下的“甘薯仔”(指臺灣人)的孤寂胸臆,也流傳在壹衣帶水的海峽對岸。

閩南語歌曲風靡兩岸

《望春風》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閩南語經典歌曲,它風行兩岸已經幾十年了。 1933年臺灣音樂人李臨秋以根植於《西廂記》中“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中國古典情懷詩句意境寫出了《望春風》,加以鄭雨賢的中國傳統五音階曲調配曲而珠聯璧合,打造出來這首經久不衰的佳作。歌詞唱道:獨夜無伴坐燈下,冷風對面吹,十七十八未出嫁,想著少年家,生成標致面肉白,誰家人子弟,想要問他怕壞勢(不好意思),心內彈琵琶。已愛郎君做夫婿,已愛在心內。不知何時君來采,青春花當開。門外好像有人來,開門去看邁(看看),有人笑我憨大呆,乎(被)風騙不知。《望春風》以含蓄的方式反映了少女復雜的情感是壹首詞曲並美的經典之作。

如今許多閩南人,甚至來閩南的外地人也都會唱“天黑黑,要下雨”和“愛拼才會贏”等“土歌”。閩南語歌曲,具有特殊的韻味和魅力。“土歌”給兩岸人民的生活帶來歡樂和理想,給兩岸人民的人生帶來了意誌和力量。《愛拼才會贏》歌曲中唱到“壹時失誌不免怨嘆,壹時落魄不免膽寒……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等等。這首歌鼓勵了多少人勇敢地繼續前行,人們被這種拼搏開拓精神壹直鼓舞著。

近年來,閩南語歌曲在兩岸十分流行,《車站》、《家後》,《燒肉粽》等經典歌曲或流行歌曲常常縈繞在人們的耳際。但是廈門的有些有心人士卻發現,這些流行歌曲,大都是由臺灣創作的,從海峽對岸傳唱過來的。曾經在閩南語歌曲創作上有過壹段輝煌的廈門,近年來似乎沒有產生能在海峽兩岸流行的歌曲。看來廈門滯後了,要奮起直追了。

閩南語原創歌曲大賽望兩岸同創輝煌

閩南語歌曲是閩南文化的奇葩,在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閩南鄉親中廣受喜愛。“咱的鄉親,咱的歌”,包含了閩南人特有的鄉情親情,它融合了兩岸的***有的生活情趣和地方文化,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它的鄉土氣息。據有關人士透露,2005年評選出的閩南語十大金曲,其原創作者全部在臺灣,這讓閩南文化重鎮、閩南語歌曲源頭的廈門深感有重新振奮的責任。首屆閩南語歌曲原創大賽在這個時候不失時機地展開,可以說為廈門在閩南語歌曲創作上迎頭趕上發揮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本屆賽事組委會表示,舉辦這次閩南語原創歌曲大賽的目的是想通過這次大賽,聚集海峽兩岸的文化精英,挖掘散落在民間的種子,提高閩南語歌曲創作水平,促進閩南語歌曲的傳承和創新,繁榮兩岸文化娛樂市場,並擴大海峽兩岸的文化交往與交流,並且讓閩南語歌曲不僅作為壹種音樂形式而且作為壹種文化形式,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包括非閩南語地區,讓閩南歌謠世界化。文/盧誌明 李菊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臺灣拍攝的閩南語影片《雨中鳥》其同名主題歌由廈門人曾仲影譜寫,後來成為閩南語流行歌曲。彭壹萬 供圖

臺灣當紅歌星張杏月懷舊演唱《望春風》。李菊 供圖

當年主唱《望春風》的臺灣壹代流行歌星純純小姐,原名劉清香(右壹)和其友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