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曹操是英雄?

曹操是英雄?

歷史上曹操(155七月18 ~ 220三月15)名孟德,別號阿身、吉利,故又稱曹阿瞞。他是沛國橋(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其子曹丕稱帝後,謚號“魏武帝”,廟號“太祖”。

曹操的祖父曹騰,漢桓帝時做官,名叫費。據說他的父親曹嵩,本名夏侯,後來成了曹騰的養子,改姓繼承侯爵。

曹操年輕時機智機敏,但任性、俠義、桀驁不馴,沒有品行,不學無術。因此,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麽特殊的才能,只有梁的喬玄認為他與眾不同。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之人不可助,可安之人在妳手中!”南陽的何清對他說:“漢朝將死,天下安身之人,必是此人!”許紹,字將軍,以識人著稱。他還曾經對曹操說:“妳是壹個安靜能幹的大臣,亂世英雄”(據《後漢書·許韶傳》、《孫勝雜言異同》、《三國演義》記載,他也是壹個亂世漢奸)。)

曹操的壹生

公元184年,曹操在漢末黃巾起義中嶄露頭角,後被封為西苑八大隊長之壹,參加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後,他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亂世作戰,征服了呂布和袁術,接受了張繡的投降。

公元10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擊敗袁紹。

公元201年,袁紹的軍隊以“十面埋伏”的計策在蒼亭(今河南省冠縣東北)再次大敗。

公元65438+207年2月,北伐至烏桓三縣,徹底消滅了袁氏家族的殘余勢力,基本上統壹了中原。

公元208年,他成為東漢政權的宰相。七月,曹操帶劉表從荊州南下,二月在赤壁與孫劉聯軍交戰,失利。

211年7月,曹操率部西征,打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從而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公元212年,陽平關被攻陷,漢中張魯大敗投降。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形成。

213年,漢獻帝派禦史大夫呂赤冊封曹操為王維,並在鄴城衛宮設置銅雀臺,享受皇帝制度,獲得“頂禮膜拜,持劍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謚號“吳王”,葬於高陵。曹操壹生從未稱帝。他死後,曹丕登基不久就稱帝。曹操謚號“武帝”,廟號“毛”,史稱。

曹操的成就

曹操在北方開墾土地興修水利,解決了口糧不足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起到了壹定的作用。用人唯才,吸引地主階級中下層,抑制豪強,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區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之法,著有《孫子兵法》、《兵書》、《孟德新書》等書。好的詩歌,如《浩裏行》、《觀滄海》等,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百姓的悲慘生活,氣勢磅礴,慷慨悲涼。散文也是工整的。他的作品包括《魏武帝集》。

在政治和軍事上,曹操消滅了許多割據勢力,統壹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實行了壹系列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的政策,為曹魏的立國奠定了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體”。他的詩歌以慷慨悲壯著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筆。

曹操死後葬於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高陵,2009年2月27日經考古確認。

個人觀點:曹操雖然被很多人評價為梟雄奸臣,但他壹生除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和“驕橫跋扈”之外,並無其他“違制”行為,而且這兩種行為在很多權臣面前都存在,包括很多我們眼中的“忠臣”——比如曹操同時代的周公、霍光、諸葛亮!曹操壹生以“安天下,平天下”為己任。即使在赤壁之戰時,他的心聲也只是為了周公,而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長歌行中有“周公吐食,天下歸心”之說)。

事實上,在曹操的壹生中,他從未表現出篡漢的意圖。相反,曹操年輕時曾透露:只願死後墓誌銘為“故漢征西將軍曹”。換句話說,他的願望是成為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袁和霍去病!即使在董卓專權的時候,曹操依然忠於漢朝——他想單獨刺殺董卓,失敗後出兵“峻青壹方”等等。這些舉動都說明曹操前半生其實是忠於漢朝的。直到後來,由於種種因素,他忠君報國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當他聽到“狄鹹把司徒綁在前面”(司徒王允設計殺董卓,卻無力平定西涼叛亂的殘余勢力,漢獻帝親自在長安城頭殺了王允平息叛軍的怒火),他開始對大漢徹底失望,最終走上了軍閥之路。

曹操壹生對外族的強硬態度,極大地震撼了北疆遊牧部落,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和穩定。對內,他改革官制,重用寒門士人,打擊了自漢以來的地方門閥勢力。同時,鼓勵生產,實行屯田制度,使黃巾起義後北方地區雕零的民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曹操確實是壹個英雄。

現在我們對曹操的低評價,多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但這本書不是史書,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在書中可以明顯看出作者視蜀漢為正統),所以對曹魏的批評也很多。所以對曹操的評價過於片面,甚至忽略了他的功績...

補充資料:《三國演義》中把曹操說成是篡漢是不公平的。東漢時期,外戚和宦官輪番掌權,朝野風氣汙濁。步入建安時代,東漢朝廷已經無可救藥。對此,司馬光曾在《子同治簡》中評價:“建安之初,四海蕩;“沒有壹寸土地和壹個民族,這不是中國人的風格。”在董卓善於廢立、柳巖自造龍袍、淮南袁術稱帝並刻下印章、袁紹欲另立私帝的亂世,曹操始終保持著對朝廷的尊重。

早在鐘平五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當時談判的曹操被他拒絕了。盟軍東征董卓的時候,相對於別人的觀望顧慮,曹操率先進步;初平二年,韓復、袁紹等人欲立幽州牧劉玉為帝,再次被曹操拒絕,並明確表示:“汝之北,吾自西。”可以聽聽北方幽州的牧羊人。我依然忠於西方的先帝。李慫恿別人給長安帶來災難,壹行狼狽逃命的時候,有冷漠的人,有渾水摸魚的人,有落井下石的人。曹操是少數幾個主動與狄鹹見面的人之壹。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吳魏合作殺關羽後,孫權上表勸其做諸侯,曹操不聽:“這小子想放火燒我!”雖然這壹系列言行中有曹操的謹慎戰術,但客觀上不能否認這是對朝廷的尊重。

至於曹操殺了董成(原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出身標準應該是“漏網之魚”)、伏完等皇族,畢竟是和前朝曹操壹起起家,奮起反擊,所以能指望曹操死得痛快嗎?何況東漢王朝的覆滅是在外戚和宦官手裏,目睹天下大亂的曹操都知道。董成殺伏完時,曹操還規定,自己的“後宮”任何人不得幹涉國家大事,即使對自己的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在家父子,臣民為君臣”。才華橫溢的曹植是個放蕩不羈的人,曾經擅自“開司馬門”,他的馬車夫當即被處死(曹植失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違法亂紀。曹丕也許有壹顆缺德的心,但曹植根本不把做賊當回事。曹植的妻子衣著華麗,違背了她提倡節儉的命令,盡管她的兒媳將她斬首。回過頭來看,曹操並不是漢朝的篡位者。

很少有人否認曹操的軍事和文學才能,但他的功績卻略有爭議。與軍事成就相比,他的成就更差。回顧三國之前的歷史,東漢桓帝統治時期,中國人口壹度達到5000多萬,但到三國時,已經下降到700多萬,甚至比四五百年前動輒斬首10萬人的戰國時期還要慘(當時還有1000多萬)。殺這麽多人是不可能的,但是餓死也不難。根本原因無非是天災人禍。自東漢桓帝以來,旱災、水災、瘟疫、少數民族暴動、叛亂不斷,民不聊生後,人口和戶數大大減少。據《後漢書》記載,漢桓帝年間,有大災:“九年春三月,李思、豫州餓死,乃至滅戶者。”照此估算,這兩個地方僅今年就餓死了約三四百萬人;漢靈帝時期,“建寧三年正月,河內女子食夫,河南男子食妻”,“廣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他小規模的自然災害、少數民族叛亂或入侵更是數不勝數。再加上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和隨後的軍閥混戰,生產被徹底摧毀。在這樣的亂世,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讓人民豐衣足食,是壹項緊迫而首要的任務。

而漢末三國諸侯中,軍事人才多,內政少。政治經濟上的成敗,自然會在軍事上有所體現(另壹方面,也絕非易事),大部分人都深受其害,最終陷在“飯”裏,甚至連證明自己是不是“聰明女人”的機會都沒有。恢復生產的辦法無非是開源節流,曹操在這兩方面都做得很好。

實行墾荒制度,實際上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當然比普通自耕農高。所以這個政策立竿見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這個地方變成了壹個欣欣向榮的“農業官兵之田,雞犬之聲,樓宇互屬”的地方。稱之為偉大的創舉並不過分。曹操攻下鄴城後,鑒於東漢末年人頭稅重,改為戶規,向地主(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取每畝四升地租,每戶出兩帛兩斤棉花。“他壹定不擅長賺錢。”大力制止對農民的亂攤派,這是毛登江即使在2000年以後也很頭疼的事情。這項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贏得了壹致支持。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碩果累累。比如周瑜家鄉舒城修建的七門三堰,直到北宋的宋仁宗,每天仍能灌溉2萬公頃良田。這些《三國演義》中沒有提到的“小事”的嚴重程度,可以從下面的例子中體現出來:壹是曹操在漢中打了兩場仗,先是打敗張魯,後又敗給劉備,但由於北方元氣恢復,他成功搬出了漢中武都等地(雖然受到引誘,從未被嚇倒)。按壹家四口人算,這就是50多萬。想想蜀漢投降的時候,只有28萬戶94萬人,妳就明白劉備采取的是什麽樣的釜底抽薪的措施了!畢竟兵民是抗戰的根本。二是建安十九年五月,呂蒙提醒孫權,曹操正在皖(即廬江)壹帶耕種土地,如果坐等他們收割,無異於虎添翼。因此,吳棟趁著雨季水軍來去自由。孫權親自出征征安徽城這麽壹個彈丸之地。夢露、甘寧都上陣後,活捉了提督,把數萬人搬(說白了就是搶)回了吳。據統計,孫策、孫權曾四次打到周瑜的老家淮南舒城,但無壹例外都是劫掠而回。所以周瑜的家鄉出現了這樣壹件搞笑的事:曹魏拼命大興土木,孫吳拼命破壞殺人。

曹操之後的曹丕、曹睿,在個人生活上並不守規矩,但基本上都遵循了這些政策。後來曹真、張合、司馬懿之所以能在岐山等地屢屢扳倒沒有戰術失誤的諸葛亮,就是因為他們有“深厚的內力”和充足的物質保障。相應地,兀術在這方面的建設也很欠缺。因為先天條件優越,四川已經有都江堰這樣的傑作,沒必要畫蛇添足,浪費錢,也是可以理解的。吳棟是壹個徹底的失敗:吳棟曾兩次在丹陽建湖田,建埔裏塘。第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永安時,投入了無數的人力物力。但由於未能在旱季進行施工,橋墩基礎因大風大浪被淹。結果“兵死,或賊亡,百姓大怨。”第二次重建還是失敗了。難怪後人要在江南開運河,建水庫。雖然江南被稱為魚米之鄉,但三國時期的農業水平相當低。就連在北方早就是常識的東西,比如牛耕,也沒有普及,也沒有水庫、池塘等可以用水灌溉的水利建設。其生產效率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幾百萬士兵,也要挨餓。他們如何爭奪霸權?

如果說曹魏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那麽蜀漢就是保本,而東吳就是欠債。同時曹操也很註重節流,以身作則。史書記載,曹操“雅儉不華麗,後宮服飾不華麗,不采禦鞋,以簾屏補劣,溫煦取艾草,無宿怨。”簡單來說,衣服不艷俗,鞋子不雕花不繡,窗簾、紗窗打著補丁,床、被褥“破爛不堪”。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靡之風得以扭轉,天下百姓廉潔勤政自律。就連高官顯貴也不敢奢靡,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寒酸衣服討好曹操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糾正這種奇怪的不正之風。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他壹貫的節儉作風:“天下尚未安定,未有繼往開來。”葬禮後,他們都被帶走了。駐軍人員不得離開駐地。有壹個劃分,每個費率就是位置。衣服裏沒有藏著什麽寶貝。“相比之下,劉備和孫權晚年則是壹片茫然。《三國誌傳》引經:“劉備稱漢中王,故築亭壘,自成都至白水關,四百余區。”他後來的所作所為,成了陳群勸曹睿棄奢擊宮的反面教材:“昨日劉備從成都到白水,多作列傳,浪費百姓勞力,毛知其累。後來夷陵之戰,劉備的表現更差。孫權的“狂”就更多了,連他還沒老的時候都有點糊塗,以至於張昭嘲諷紂王的“酒池肉林”。後來孫權廢太子的愚蠢,讓諸侯分崩離析,成為笑柄。

誠然,曹操不是完人。他在徐州的屠殺等等都應該受到譴責。但他的成功絕非偶然,無愧於陳壽對他“壹個非凡的人,壹個絕世的領袖”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