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潛山·野人寨風光
野人寨,簡稱野寨,又名谷口,位於潛山縣城西北,相傳很早以前曾出過野人。宋末,潛山農民義兵劉源在此起兵結寨抗元,故名野人寨。這裏據山扼水,形勢險要,為天柱山門戶,也是名勝薈萃之地。漢武帝當年祭封天柱山的祭臺,漢末左慈垂綸的釣崖,“潛陽十景”中的“山谷流泉”、“九井西風”、“吳塘曉渡”、“石牛古洞”等都雲集於此,此外尚有千年寶塔、古剎太平塔、山谷寺等,引得歷代文豪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王士禎等流連忘返,寫下大量詩篇,並留下寶貴的摩崖石刻。
太平塔與太平寺
太平塔,坐落在潛山城北太平山麓。塔淩空高聳,氣勢雄偉,是我國最古老的寶塔之壹。《潛山縣誌》載,此塔初建於晉鹹和年間,距今已壹千六百多年。太平塔又名北門塔,是梅城四門塔之壹。傳說潛山古城形如竹筏,泊於潛河、皖河匯合處。人們為防止這個“竹筏”被洪水沖走,便在東西南北四門建起四座浮屠,當作“竹竿”將“竹筏”紮住,使之永不漂移。今四塔廢三,唯存北門太平塔。
太平塔八方七級,高約18丈,磚身中空,四門對開,形狀極為奇特。塔內各層原為木板所鋪樓閣,後樓板全毀,故可直望塔頂。四周層層浮雕佛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該塔前有真武殿,後有玉皇閣,旁有太平寺。“後因兵燹,改建寺於塔前”。(《潛山縣誌》)宋崇寧三年,塔曾重新修建。明洪武年間,又加以修繕。現存古塔,為宋時修建。
太平寺曾是宋白雲守端禪師及禪宗壹代祖師法演說法之地,後五祖演的後代舒州太平慧勤、佛鑒禪師也曾住寺、設道場,弘揚佛教經義。據說五祖演及其弟子皆通經史、工文學。壹次,壹弟子告辭,作偈曰:“西別岷峨路五千,示攜瓶錫禮高禪。不材雖見頻揮杖,鈍足難諧再舉鞭。深感恩光同日月,未能蹤跡上林泉。詰朝且向山前去,他日重來會有緣。”法演也作偈道:“皖伯臺前送別時,桃花如錦柳如眉。來年此日憑欄看,依舊青青壹兩枝。”
關於太平寺的來歷,當地還流傳壹個故事:太平寺原名巴雷廟,主持和尚暗地裏打家劫舍,弄得人心惶惶,周圍極不太平。壹個雲遊武僧聞聽這裏雞犬不寧,聚眾打進廟裏,壹舉殲滅惡僧。之後化緣集資,重修巴雷廟,拆除原機關、暗道,從此廟風大振,香火始盛。這壹帶得以太平無恙,人們便改巴雷廟為太平寺,寺旁的塔也就稱作了太平塔,該武僧圓寂處則題為“真武殿。”
此地冠南州
“禪林誰第壹,此地冠南州。”聲名顯赫的山谷寺,坐落在三祖山上。舊名乾元禪寺,俗稱三祖寺,是天柱山最大的古寺。據《安慶府誌》和《潛山縣誌》載,南北朝宋、齊間,三祖山是“何氏三高”隱居讀書之地。梁武帝時,高僧寶誌禪師來到此地,何氏獻其宅為山谷寺,外建七小塔。唐天寶乙酉年(745),舒州別駕李常建覺寂塔。唐肅宗乾元元年(758),賜山谷寺為乾元禪寺。因周隋間,禪宗三祖僧璨隱於此,故俗稱三祖寺。僧璨大師十歲出家,四十余歲時,往太湖司空山拜慧可為師,深得二祖神光大師器重,後即傳法為三祖,立名“璨”。僧璨隱居舒州皖公山十余年,而無人知之。他著有不少佛教禪宗經典,最有影響的壹篇為《信心銘》,被當時的禪宗僧眾奉為“座右銘”。隋開皇年間,十四歲的沙彌道信來山谷寺拜師三祖,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問:“誰縛汝?”曰:“無人縛”。師便曰:“既無人縛,何更求解脫?”道信頓悟,九年之後被授予法衣為四祖。隋大業二年(606),三祖由道信隨從,從廣東羅浮山回山谷寺,設壇為僧眾廣宣心要。說法完畢,於法會大樹下合掌而終。後人尊他為“三祖菩薩”,三祖寺由此得名,山也因名三祖山。
壹千五百多年間,三祖寺屢經興廢。因禪宗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天柱山區說法,故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三祖寺的修葺。三祖寺的鼎盛期是在隋唐間,當時樓觀沈沈,高僧雲集,壹如前人徐桂《遊山谷寺》所雲:“乾坤留勝跡,開鑿賴神功。吳楚山河勝,隋梁棟宇崇。浮屠清漢上,殿閣紫煙中。地湧千山合,天開壹鑒空。”可惜這番盛景為元兵所毀。明清時重建的大雄寶殿、寶公殿等也相繼毀於兵燹,只存遺址。如今的三祖寺,只是昔日之塔院。
三谷寺院內,有高十余丈,從塔底至塔頂***七十壹級臺階的覺寂塔。該塔又名三祖塔,始建於唐代。據《潛山縣誌》載,三祖僧璨合掌坐化後,肉身葬於寺後。唐天寶乙酉(745),舒州別駕李常,素仰祖風,訪得三祖墳墓,將三祖肉身火化,得五色舍利子三百粒,“以百粒寄荷澤禪師,常留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南竇塑師像”,“龕燈熒熒,佛香襲人。”塔建成於唐肅宗乾元初年(758)。唐代宗大歷七年(772),揚州牧禦史大夫張延賞為請於朝,“溢禪師曰鏡智(壹曰鑒智),塔曰覺寂。”唐武宗會昌間滅佛法,塔與碑俱毀。唐宣宗大中初復置塔。唐懿宗鹹通二年(861),舒州刺吏張彥遠重建碑並作記。後雖多次重修,猶未失唐代風格。明安慶知府石簡《遊皖山記》寫道:“塔外旋中空,出入相制,與他塔異,躋躡處石半銷。蓋自唐天寶及今,殆千余年矣。苔莓不茁,鳥雀不棲,屹屹立如當代。”
三祖寺南有立化亭和三高亭。立化亭,呈“蓮花缸”狀,體形優美典雅,為璨禪師合掌化身之處。三高亭,高丈余,為明郡守胡纘宗因欽佩何氏三高清風亮節而在其故居所建。亭兩側亭柱刻有民國七年何雯所題對聯:“長揖傲夷齊,看山外白雲招隱***詩崖酒島;所居在廉讓,訪洞中丹竈編書繼高士神仙。”何氏同胞三兄弟何求、何點、何胤在六朝南北朝晉、宋、齊、梁時,顯赫壹時,“公侯將相,布列於朝,印累累而綬若若,殆不可以更仆數”。三人“皆以世胄而抱經濟之才,為朝廷所側席以求者也”。但三兄弟有感於“家庭之變、國步之更”,隱居在山谷寺潛心讀書,“終其身而不仕”。後人仰之,謂其“何氏三高”。
三祖寺前河灘,有“潛陽十景之最”的“酒島流霞”。數百年前,酒島的景色極為奇特。舊誌記載:“山谷寺前有石島(又名酒島),石色殷如赤玉,清流映澈,光彩絢爛如霞。遊人每於此泛觴,不減蘭亭輞川之勝。今為沙淤塞,疏瀹之,石色波光如故。”相傳,唐代詩人李白在石島上飲酒賞景,見殷紅的石色映在水中,晃晃漾漾,如彩霞流蕩,不禁詩興大發,揮筆寫下“酒島流霞”四個大字。此後,這裏吸引著歷代文人雅士駐足,題詞吟詠。明朝詩人羅莊在《潛山古風》中寫道:“何人坐石臨溪涯,笑挹酒島傾流霞。壹杯之水天所釀,至今風味猶堪誇。”
三祖寺石牛溪下遊,有壹泉潭,澄泓不流,瑩澈清美,這便是為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所酷愛而題額的“摩圍泉”。黃庭堅摯愛摩圍泉,自號“摩圍老人”,常終日在此展卷誦讀,吟詩作賦,留下許多詩歌和遺跡,吸引眾多遊人至此欣賞“天柱十景”之壹的“山谷流泉”。
漢祭臺與應夢井
野人寨後山真源宮西,有壹三層高臺,這即是元封五年(前106),漢武帝劉徹祭封天柱山為南嶽的祀臺。
封禪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禮儀,只有皇帝有權封禪。漢武帝劉徹,曾在泰山等多處名山行封禪大典。元封五年封天柱山是其中的壹次。
相傳漢武帝在此設壇祭嶽時,“山高無水,廟有四鑊,可受四十斛。祭時水輒自滿,祭畢即空。歷代歲皆四祭,後改三祭,壹鑊遂敗”。很是神奇。漢武帝還在天柱山建五嶽祠,“祀泰、華、恒、嵩及潛,至明時,燎亭猶存”,明末祠毀於兵火。至今,野人寨東1裏還有漢武帝舍舟登陸,所經過的旌駕橋和天柱寺前的回龍橋。
隋開皇九年(589),南移衡山。但天柱山並未就此冷落,至清末的壹千三百多年間,歷代皇帝對天柱山仍然十分向往。如唐玄宗李隆基,雖未到過天柱山,卻對天柱山深為傾心曾寫《送元洞真人謁司命祠》詩,贊美天柱山,甚至還夢遊了溪谷回環、臺閣隱現的漢祭臺壹帶。後玄宗命人在漢祭臺之東掘井,掘得壹泓清冽隱泉,賜名“應夢井”。中使王越賓當時曾賦詩雲:“碧塢煙露晝未開,遊人到處盡徘徊。憑借誰問巖前叟,曾托吾皇壹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