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跡
蝶戀花醉,蜂半折,寒煙清,壓關。
想倒琥珀杯浮,好讓山茱萸配伊。
孔雀毛衣就是答案,鳳凰更是金色。
不知道為什麽種在和尚的園子裏,門外不知道。
深秋花開,秋景蕭條,山寒水冷,北風颯颯,菊花可寒可旺。無論是花園上、官邸上,還是博物館旁的圍欄上,壹簇簇姿態萬千、金光璀璨的菊花賞心悅目,贏得遊客和女士們的贊嘆,文人墨客的筆墨歡歌。“不惜買冶煉產能,也要把根從瓦瓦宮搬出來。”說明菊花價值不菲。戚跡的詩有壹種獨特的風格,吟誦著寺廟中無人問津的秋菊。
唐代詩人說,“心不孤,而只在戰時”(何晴·孫壹的詩筏)。這首詩的前兩句極力突出菊花落盡時的荒涼與冷漠的環境。“蝶醉蜂半折,寒煙清,壓絕。”有沒有人來照看開滿寺廟的菊花?只有那些蝴蝶和蜜蜂整天吸蜜吸花前葉下的核,把菊花折磨成碎片和葉子。當夕陽放走最後壹絲光的時候,夕陽泛著紅光,煙霧低低地籠罩著花朵。當東方的天空剛剛白得像魚腹的時候,寒冷的晨霧從四面八方襲來,落在菊花上,把盛開的菊花擠走了。這兩首詩意境悲涼,充分體現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深沈真摯的感情。
詩人看到菊花遭到如此厄運後,感到傷心難過,但又“無可奈何”,只好用想象和擬人的手法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遺憾。“欲倒琥珀杯浮”,暗地用陶淵明在菊壺飲酒的理由。琥珀是壹種黃褐色的透明樹脂化石,在詩歌中指帶有琥珀顏色的美酒。詩人說:我真想獻上壹瓶酒,與妳共飲,讓妳低垂的花瓣飄起來,恢復妳的美麗與美貌。佩戴山茱萸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民俗。每當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就賞山茱萸,吃帳篷餌,喝菊花酒。據說這樣可以辟邪延年益壽。在王維的詩《在山東的山上度假想哥哥們》中,“妳若知道哥哥爬山的地方,處處少壹個人。”就是這種習慣。“好配山茱萸配伊”,詩人本想采壹束山茱萸與菊花作伴,以消除其難以忍受的寂寞。詩人始終視菊花為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兄弟,盡力解除他們的厄運和痛苦。他的文字真摯,語氣深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面對殘菊噴湧的萬千心事。
“孔雀毛衣就是答案,鳳凰更是金色。”詩人通過鮮明的對比,生動地描繪了菊花盛開時的非凡光彩和魅力。孔雀翎很美,用它做的禮服當然更無與倫比。而挺拔舒展的菊花,婀娜玲瓏,美麗迷人,就像驕傲的孔雀壹樣,燦爛非凡。鳳凰的翅膀金碧輝煌,如同日月,但比起菊花的絢爛色彩和舞動魅力,不知遜色多少。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菊花的美,而是將其與人們公認的孔雀、鳳凰相比較,更能突出菊花的艷麗和詩人對菊花的深厚感情。
菊花如此美麗迷人,讓人愛不釋手。它應該生長在風景優美、熙熙攘攘的旅遊目的地,為生活增添光彩,為人們增添歡樂和優雅。但是,“不知為何種在和尚的園子裏,門外不知。”然而命運之神剛好礙手礙腳,把它安排在了壹個人跡罕至的孤獨寒冷的寺廟裏。它不想孤獨,也不想它的自然美死去,消失在默默無聞中。它期待著被拜訪,夢想著聽到人們對它的贊美和欣賞。然而,壹年壹度的重陽節早已過去,卻依然“寂寞無人愛”,不知不覺就到了花落歸根的境界。看完這些,誰能為菊花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和委屈呢?這首詩結尾的兩句話深邃而詭異,痛苦而冰冷,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阿清詩人吳喬在《圍爐詩》中說:“人有情不能行,不能直抒於文字或文字。感受事物,感動事物,會讓他們快樂,支持事物,會讓他們比較。”齊小時候很聰明很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只好削空壹門,結束紅塵。詩人對那個社會的科舉和人事制度不滿,但又無處發泄,於是用殘菊來比喻自己,面對殘菊表達了無限的感情,表現了詩人因才華不足而產生的孤獨、憂傷、悲憤。這種憤怒,全詩壹句話都不說,只是借用了比喻手法,讓人反復念叨狐臭。《蝶醉蜂狂》、《寒煙露露》讓我們想起了封建社會壓制和摧殘人才的殘酷無情;菊花“半折”和“脫體”時的悲慘境遇,讓我們想起了詩人的苦難和厄運;菊花像孔雀毛衣,顏色像鳳凰,讓我們想起詩人的超人才華。所以,讀這首詩,對於我們理解封建社會制度對人才的壓制和摧殘有壹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