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壹從陶令文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是香菱作的詩句,,題目為詠菊。詩中陶令的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壹從陶令文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是香菱作的詩句,,題目為詠菊。詩中陶令的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詠菊》

原文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沈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壹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譯文

難於抑制的創作沖動從早到晚把我侵擾,或繞籬而行或停步倚石我獨自沈思誦吟。

我提起飽含秀逸才思的筆尖將秋菊來摹寫,我口含秋菊的清香仰對明月而長吟。

稿紙上留下了自我憐惜的秋怨,但有誰能通過片言只語理解我的悲愁。

自從陶淵明寫詩評論菊花之後,菊花高尚的品格壹直被人稱道到今天。

賞析

在十二首《菊花詩》中,林黛玉壹***寫了《詠菊》、《問菊》、《夢菊》三首。這三首詩或表現林黛玉氣節的“孤標傲世”,或抒發林黛玉內心的幽怨悲愁。而《詠菊》就是壹首抒發她幽怨悲愁的詩作。

首聯以林黛玉自訴構思詩作時的心態及行狀舉止為發端,刻劃出壹個為詩魔攪擾得坐立不安的詩人形象,使讀者感受到詩人內心的躁動,預示著詩人有某種情緒急需借助於詩歌來渲泄。“無賴”,指糾纏不休。“詩魔”,指詩人由於興起寫詩的意願,象著了魔壹樣,難於抑制。“欹”,傾斜之意,這裏用作倚靠。“沈音”,即沈思吟誦。

頜聯寫詩作者進入寫作階段時的情狀。由於經過苦思冥想,構思壹旦成熟,立即投入寫作,這時的詩作者卻另壹翻表現:時而奮筆疾書——“毫端蘊秀臨霜寫”,時而高聲朗誦——“口齒呤香對月吟”,通過詠菊抒發自己的心聲。“毫端”,指筆尖。“蘊秀”,飽含秀逸的才思。

頸聯寫詩者通過“詠菊”所抒發的情緒。在這壹聯,林黛玉對“詠菊”詩的具體內容不作介紹,而著重提示讀者,通過“詠菊”所抒發的是“自憐”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憐惜的素怨。詩作者又特意指出,由於種種原因,這種悲愁素怨卻難於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生的情懷即愁。

尾聯寫陶淵明詠菊詩文旨意,及對後來的影響。“陶令”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他喜歡菊花,寫了不少贊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風霜的詩,並影響了後人。自陶淵明開始,文人“詠菊”往往都偏重於贊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提及此事,意在於用“千古高風說到今”的詩作與自已“滿紙自憐題素怨”的詩作進行對照。“平章”,即評說,議論,這裏用作“吟詠”之意。

《菊花詩》十二首,是繼《海棠詩》之後又壹組詩。詩題是由史湘雲擬定的。要求題目按編序排列,作詩者自選,只限七律,不限韻腳,不署真名,只署“雅號”

這壹組詩,把詠菊、賦事和詠人三者緊密結合,水乳交融,從中也流露出各人的思想性格,暗示了人物的不同命運。

《供菊》

原文

彈琴酌酒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隔坐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壹枝秋。

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遊。傲事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

譯文

我喜歡彈琴飲酒更喜歡以菊為友,幾案上婷婷玉立的菊花更顯得清幽。

隔著座位已聞到帶露菊花的香味,我禁不住拋開書本凝神觀賞秋菊的美秀。

它為我在清涼紙帳中帶來新夢,它使我回憶起斜陽映照下的花圃舊遊。

傲視世俗是咱們***同的氣味,春天的桃李再美也不值得我在它們面前逗留。

賞析

這是史湘雲所寫的第二首詠菊詩。在詠菊組詩中編排在第五位。題目為《供菊》,意即把菊花采摘下來插在花瓶中,供觀賞。即為《紅樓夢》三十七回中史湘雲所說的:“相對而興有余,故折來供瓶為玩”;故《供菊》的重點仍在“觀賞”上著墨,所表達的思想亦相同,不過觀賞的空間由花圃轉移到室內案頭。

《供菊》首聯與《對菊》有所不同,開首兩句就直接入題,“堪”,可以、值得。“儔”,原指同輩、伴侶,,這裏用作朋友。首句以“彈琴飲酒”來襯托觀菊者對菊的特別喜愛,願意以菊作為朋友。第二句中“幾案”點明了賞菊的地點由花圃轉入室內,應詩題中的“供”字,“婷婷”寫菊花形態的美好。“點綴幽”即寫供菊所帶來的情趣,為室內增添了清幽。

頜聯出句著重寫菊花沁人心肺的香味。“分”,散布之意。“三徑露”:三徑本指院中小路。據陶淵明《歸去來辭》詩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指菊花生長的地方。這裏指代菊花。“露”指露水。因此“三徑露”指帶露開放的菊花。對句以“拋書人”點明賞花人的身份為讀書人。“壹枝秋”,指秋天開放的菊花。整句詩的意思是說讀書人因為愛菊,被菊花所吸引,競拋開書本去欣賞菊花。

頸聯進壹步寫賞菊者與菊花為友的情趣。第壹句中的“紙帳”,本指古人在室外乘涼用的帳子,這裏指壹般的帳子。整句的意思是,因為在清涼室外供菊,菊花為我帶來了新的夢境。“圃”即花圃,指種菊的地方。“斜陽”,太陽西斜,指時間。整句詩的意思是,從夢中醒來,菊花又使我回憶起在夕陽照是映下遊賞清冷菊圃的情景。

尾聯上句點明作者所以更願意與菊為友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彼此都有傲視世俗的“氣味”。下句則對上句進行襯托,突出作者對菊花的鐘愛。“淹留”,停留駐足之意。“未淹留”,即不願意停留。整句詩的意思是,盡管春風中桃李開的花再美,但都不為我所喜愛,不願意停步。

《詠菊》

原文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沈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壹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譯文

難於抑制的創作沖動從早到晚把我侵擾,或繞籬而行或停步倚石我獨自沈思誦吟。

我提起飽含秀逸才思的筆尖將秋菊來摹寫,我口含秋菊的清香仰對明月而長吟。

稿紙上留下了自我憐惜的秋怨,但有誰能通過片言只語理解我的悲愁。

自從陶淵明寫詩評論菊花之後,菊花高尚的品格壹直被人稱道到今天。

賞析

在十二首《菊花詩》中,林黛玉壹***寫了《詠菊》、《問菊》、《夢菊》三首。這三首詩或表現林黛玉氣節的“孤標傲世”,或抒發林黛玉內心的幽怨悲愁。而《詠菊》就是壹首抒發她幽怨悲愁的詩作。

首聯以林黛玉自訴構思詩作時的心態及行狀舉止為發端,刻劃出壹個為詩魔攪擾得坐立不安的詩人形象,使讀者感受到詩人內心的躁動,預示著詩人有某種情緒急需借助於詩歌來渲泄。“無賴”,指糾纏不休。“詩魔”,指詩人由於興起寫詩的意願,象著了魔壹樣,難於抑制。“欹”,傾斜之意,這裏用作倚靠。“沈音”,即沈思吟誦。

頜聯寫詩作者進入寫作階段時的情狀。由於經過苦思冥想,構思壹旦成熟,立即投入寫作,這時的詩作者卻另壹翻表現:時而奮筆疾書——“毫端蘊秀臨霜寫”,時而高聲朗誦——“口齒呤香對月吟”,通過詠菊抒發自己的心聲。“毫端”,指筆尖。“蘊秀”,飽含秀逸的才思。

頸聯寫詩者通過“詠菊”所抒發的情緒。在這壹聯,林黛玉對“詠菊”詩的具體內容不作介紹,而著重提示讀者,通過“詠菊”所抒發的是“自憐”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憐惜的素怨。詩作者又特意指出,由於種種原因,這種悲愁素怨卻難於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生的情懷即愁。

尾聯寫陶淵明詠菊詩文旨意,及對後來的影響。“陶令”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他喜歡菊花,寫了不少贊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風霜的詩,並影響了後人。自陶淵明開始,文人“詠菊”往往都偏重於贊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提及此事,意在於用“千古高風說到今”的詩作與自已“滿紙自憐題素怨”的詩作進行對照。“平章”,即評說,議論,這裏用作“吟詠”之意。

《畫菊》

原文

詩余戲筆不知狂,豈是丹青費較量?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

淡濃神會風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

譯文

作為詩又繪畫不知是輕狂,畫菊依據真菊豈需思量?墨水潑成的菊葉團團,白粉染就的花朵如霜。風動菊影淡濃相宜,妙筆揮灑秋菊芳香。莫把畫菊當真的去采摘,且將畫菊貼屏風可度重陽。

賞析

這是薛寶釵寫的壹首畫菊詩。此詩不僅具體生動地寫了如何畫菊及菊畫的神韻,也流露出作者自視清高自負不凡的思想。

首聯點題。其中壹個“狂”字就活脫脫地把她那自負的思想和盤托出。畫菊有何作難?只不過是依真菊而作罷了,而且是又“詩余”的“戲筆”而已。不知狂,原意指不知道是輕狂,實際上卻是輕狂的表現。

頜聯寫如何畫菊:團團的菊葉是墨水潑成,雪白如霜的朵朵菊花是用白粉染就。而潑墨、染出是中國畫的畫技,作者運用得非常嫻熟:畫菊之枝葉用墨潑出,借濃黑之色以襯托菊葉的多姿;畫菊之花瓣不用線條勾勒,而是利用萱紙化水的特點,染出要畫的物象。如此畫來,黑白分明互相映襯。

頸聯寫畫菊的結果:菊花與菊葉濃淡相宜,遠近有別,顯出了菊花隨風搖曳生動活潑的資態,以及它散發出的芳香。這就是說,畫的菊花,不僅形似,而且是神似。神會即精神。跳脫原指古代的壹種手鐲,引申為生動活潑的樣子。跳脫(duo二聲“奪”)源出《全唐詩話》:“[文宗]問宰臣:‘古詩雲,輕衫襯跳脫,跳脫是何物?’宰臣未對。上曰:‘即今之腕釧也’”腕釧即手鐲。“秋生腕底香”是“腕底生秋香”的倒裝句。跳脫與腕連用,包含兩層意思,壹指菊花為女子所畫,壹指菊花畫得很生動。

詩的作者既然自視高明,又認為菊花畫得很好,那麽結聯提出的“莫認東籬閑采掇”,即叫別人莫把畫菊當成真的去采擷,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寶釵自狂歸自狂,但是,詩的末句“貼屏聊以慰重陽”的“聊以慰”,卻透露出她那孤獨寂寞的心扉。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薛寶釵是很贊賞的。除了贊賞她的相貌以外,還贊賞她的才華。在曹氏的筆下,寶釵博學多才,諸子百家無所不知,唐詩宋詞元人百種無所不曉,琴棋書畫樣樣在行,詩才敏捷可與黛玉相媲美。這些,在《畫菊》詩中都表現出來了。此詩對仗工整,聚葉與攢花,潑出與染出、千點墨與幾痕霜,都對得十分工整。整首詩寫了畫菊的過程,也生動的表現了菊畫的神韻,畫面結構合理,遠近濃淡相宜。此其壹。其次,詩言誌,文如其人。菊花在騷人墨客的筆下,往往是清高形象的別稱。此詩也流露出她那自視清高自負不凡的思想:畫菊僅僅是是“詩余”而已,是不必“費較量”的,是瀟灑自如不費工夫的;畫的結果不僅是“神會”,而且“生秋香”,甚至於能以假亂真。處處流露出得意的神情。至於“聚葉”、“攢花”等中國畫畫法用語隨手拈來,也顯示出她對中國畫技藝的諳熟。此外,詩的結句也流露出詩作者寂寞孤獨的心情。

《問菊》

原文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扣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壹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譯文

想打聽秋天菊花的消息沒人知,我只好背手漫步去與菊花私語:

具有孤高傲世品格的妳將與誰去歸隱?人世間的花兒千千萬妳為什麽開得遲?

滿園露水滿庭嚴霜妳是不是寂寞?大雁南歸蟀蟋悲鳴妳是否相思?

請不要說人世間沒有知已,妳解人語不妨與我交談心思。

賞析

《問菊》壹詩反映了林黛玉孤高傲世的品格和將來“偕誰隱”的孤苦心情。

首聯點題:想打聽秋菊的消息,人人都說不知道,只好背手漫步去問菊花,緊扣題目“問菊”。秋情:秋,指代菊花;秋情即第三句至詩末所抒發的那些感情。喃喃:低聲地自言自語。負手即背手。叩:問。“東籬”代指菊花,語出陶淵明《飲酒詩》。自然界的菊花被黛玉視為知已,卻又不能回答黛玉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只能自言自語。而對菊叩問喃喃私語就是孤苦伶仃寂寞淒涼的表現。

頜聯是說,妳是那樣孤高與傲世將來和誰歸隱?妳和世界千萬種花壹樣都是花,為什麽開得遲?孤標:標,樹梢的最上端。孤標引伸為出眾的意思。底:何,為什麽。自這兩句起至詩末,都是叩菊提出的問題。

頸聯繼頜聯而作進壹層的提問:滿園的露水滿庭院的嚴霜,妳是不是寂寞?冬天將至,大雁南歸,蟋蟀悲鳴,妳是不是相思?圃:園。蛩(qiong二聲“窮”)蟋蟀。病:悲鳴。這裏的大雁、蟋蟀、菊都是擬人的寫法。

結聯兩句既是提問,也是請求:不要說人世間沒有知已,妳能理解人意能不能與我傾吐腑肺?解語:能解人語;意思是說菊花能解人意。解語出自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玄宗把楊貴妃比作“解語花”壹事。片時:壹會兒。此聯實際上是我自我安慰之言。

《問菊》詩以問的形式為經,以菊(實際上是黛玉自已)之情為緯,抒發了黛玉傷秋悲世之情。詩曰問菊,實是問自已。在詩中,菊花處處是黛玉的化身。這是詩的立意新巧之處。孤標傲世者表面上指菊花,實際上是黛玉自己。菊花所處的圃露庭霜的環境,不正是《葬花辭》所說的“壹年三十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另壹種說示麽。這是寄人籬下弱女子所處的惡劣環境。問菊者提出的問題,就是黛玉的自問,就是黛玉自己的心世、思想情緒的反映。她寄居大觀園,仰人鼻息,雖與寶玉心心相印,但未能變成現實,故有“偕誰隱”之思想問題;而“為底遲”表面上是指菊花開得遲,實指自己的尚無自主之意。這就是壹個孤苦伶仃弱女子的悲鳴。在蟋蟀的悲鳴鴻雁南歸之際怎能不悲秋呢?怎能不相思呢——相思鴻雁向南飛去的地方,即故鄉。湘雲說這兩個問題把菊花問得“無言以對”。這“無言以對”,實質上是黛玉有口難言,因此無法回答。

詩的結聯特別耐人尋味:既表現了黛玉孤苦伶仃的情緒,又含蓄的揭示了現實的無情。這兩句,字面上是規勸菊花不要悲觀失望,世上還有知已。其實是反語。寶黛在此之前雖互贈信物,但在那種環境裏,連與其他人“話片時”的機會都沒有,只好問菊,表面上是黛玉自我安慰,實質上是黛玉悲涼淒苦的寫照。這是現實黑暗冷酷逼人的折光反射。

《問菊》壹詩所抒發的悲秋傷世之情,反映了曹雪芹對黛玉不幸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