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作者:唐代虞世南。
全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釋:
1、垂緌(ruí):低垂著觸須。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稱“垂緌”。
2、流響:傳播響聲,亦指傳出的聲響。此處指蟬長鳴不止。
3、居高:指棲息在高處,語意雙關。
4、藉(jiè):憑借,依靠。
5、秋風:暗指帝王的權勢。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主題思想:
這首詠物詩通過對蟬的姿態、習性、居所、鳴聲的描寫,贊頌了蟬的清高風雅和不同凡響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潔,不需要憑借某種外在力量自能聲名遠揚,表達了對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
全詩托物比興,詩人以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形象完整豐滿,韻味含蓄深長,描寫動靜結合,細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