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朦朧。太外婆喜歡自己包粽子。說也奇怪,我就獨愛太外婆包的粽子。每逢端午前兩天,太外婆總會在竈臺那邊包粽子。那是我依靠在她的身旁,看著她用筋脈突兀的雙手顫抖著去包粽子。那飄香的粽葉中心包裹著白白的米飯,總會讓我涶誕三尺。我看著太外婆的手在不停地顫動著,然後我便問:“小太外婆,妳是不是冷了?手怎麽抖得這麽厲害?”太外婆為了讓我吃得到那香噴噴的她親手包的粽子,竟然瞞著我說:“鳳兒乖,太外婆這是在幫妳把粽子弄得更加好吃呢!包好的粽子會送給街坊鄰居品嘗,那時候的粽子充滿了鄉情間溫情。
然後。余音裊裊。“那年的龍舟劃得特別起勁!”小外舅回憶說。正是那年,我認識了屈原。其實也不能算是認識,是了解罷。那年,我們全家都坐在露臺上慶佳節。天空向刷過的藍緞子,雨下過後,大自然的芳香又煥發出來了,雖說沒有明月,但那情景貌似中秋。粽子還是粽子,但是就不是太外婆包的了。我正咀嚼著那白白的米飯,突然,突發奇想打算了解粽子,於是我問媽媽:“這粽子是怎麽來的呢?”“……屈原……”媽媽向我講述了那個愛國誌士的感人故事。對了,那年的粽子充滿了敬佩。
今日。往事猶存。我已經學會了包粽子,我可以獨自做出當時那令我口水大流的噴香粽子了。坐在露臺上,我望著每壹位親人,又望望那明凈的天空。每壹位親人都老了,我得珍惜;可是,屈原那是的神話卻可以通過我們祖祖輩輩傳誦下去,直到永遠。死亡不會帶走恩念,歡笑也淚水總會在心中沈澱。
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候。對親人的懷念,對祖國的熱愛,透過那清香的粽葉緩緩飄到我的心間。
農濃鄉情作文今天,我們班舉行了壹個名為“濃濃的鄉情”的主題隊會。
支持人正準備閃亮登場,卻被鄧貴陽搶了風頭,朗誦起詩來,別看他緊皺眉頭,眼裏卻頗有笑意。“?……”壹陣美妙的琴聲打破了教師的寂靜,原來是彭愛寧在彈古箏,那聲音悠揚而深遠,令人聽了如癡如醉。終於到我了,我打開我的書法作品,幾個漂亮有勁的大字映入大家的眼簾,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讀起來。“吾——愛——巫——山!”這四個字表達了我對家鄉的喜愛。同學們最期待的節目來了,那就是管樂演奏,劉衡霄和魯卓越拿著樂器走上了講臺,劉衡霄的中音薩克,聲音低沈;而魯卓越的高音薩克,聲音高昂。兩種不同風格的樂器合在壹起吹,聲音時高時低,動聽極了!
最後,我們又采用了“擊鼓傳花”的玩法,就是壹個人敲著鼓,全班同學輪流傳花,鼓停了,話在誰手上就歸誰表演,這種玩法十分有趣。壹時間,整個教室都沈浸在歡樂之中。
“叮鈴鈴……”下課了,我依依不舍的走出了教室,今天這次主題隊會別開生面,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這些美好的回憶,我壹輩子也不會忘記!
以濃濃的鄉情題目寫壹個150個字的作文——記壹次班隊活動“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今天,我們班舉行了壹個名為“濃濃的鄉情”的主題隊會。
支持人正準備閃亮登場,卻被鄧貴陽搶了風頭,朗誦起詩來,別看他緊皺眉頭,眼裏卻頗有笑意。“當……”壹陣美妙的琴聲打破了教師的寂靜,原來是彭愛寧在彈古箏,那聲音悠揚而深遠,令人聽了如癡如醉。終於到我了,我打開我的書法作品,幾個漂亮有勁的大字映入大家的眼簾,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讀起來。“吾——愛——巫——山!”這四個字表達了我對家鄉的喜愛。同學們最期待的節目來了,那就是管樂演奏,劉衡霄和魯卓越拿著樂器走上了講臺,劉衡霄的中音薩克,聲音低沈;而魯卓越的高音薩克,聲音高昂。兩種不同風格的樂器合在壹起吹,聲音時高時低,動聽極了!
最後,我們又采用了“擊鼓傳花”的玩法,就是壹個人敲著鼓,全班同學輪流傳花,鼓停了,話在誰手上就歸誰表演,這種玩法十分有趣。壹時間,整個教室都沈浸在歡樂之中。
粽香情濃吃定端午作文大全600字說起我家過這個端午節呀,我還真是感慨萬分啊!實屬讓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劃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人家門前插著壹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陣陣粽子的香味。
按理說,我家過端午也沒啥區,別可就是有些與眾不同。眾位看官欲知到底有何不同,且耐心往下看——
其實也無太大區別。還不就是過個端午節!只是我家的氣氛不對頭。
人家過端午,都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可我家卻是硝煙彌漫,分成兩派,年年都要鬥上兩回合,才肯罷休。
第壹回合:吃粽子
傳說在屈原投江時,人們因為撈不上屈原的屍體,所以用棟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的粽子投入汨羅江以祭祀屈原,不讓江裏的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從這以後,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的粽子在講究飲食文化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下,不論是造型還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分歧之壹就在這粽子餡兒上。
爸媽喜歡吃糯米粽、蠶豆粽;而我和弟弟則喜歡吃豆沙粽和肉粽。可媽媽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是以種種理由來反對包豆沙粽和肉粽。於是就有了第壹回合的較量。
“媽,這次有包豆沙粽和肉粽嗎?”
“包那兩種粽子多麻煩!包豆沙粽又要洗、又要磨的妳想累死妳媽我哇!肉粽又油膩膩的,多吃對身體健康無益。還是糯米粽和蠶豆粽比較好!”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兩姐弟就是喜歡吃這兩樣嘛!難道您連這壹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應嗎?”
“那好啊,妳們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現在我沒空!”
“包就包,誰怕誰!”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怎麽著也不能虧了自己的肚子!很快我們就湊齊了所需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倆淘米的淘米、切肉的切肉,幹的是熱火朝天!
忙了大半天,總算把粽子包好、煮好了。可我們還是和爸媽堵著氣呢。幹脆就把吃的挪到了客廳,邊看電視邊吃粽子,好不愜意!
第壹回合:我方勝利!
第二回合:懸艾草
艾草和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驅蚊殺蟲;懸艾草又是端午節的習俗,是用來驅鬼避邪的。所以我方壹致認為門前應該掛壹束艾草。
可是敵方卻認為在門前掛艾草只會招來蚊蟲蛇蟻,就堅持不去采摘艾草。第二回合的較量爆發。
壹陣唇槍舌戰之後,我方漸漸處於下風。雖然很想在門前掛上壹束艾草,可由於我方沒有人願意上山去采,也沒有地方可以得到艾草。於是終以戰敗而告終。
第二回合:敵方勝利!
就這樣,每年較量情況都是壹成不變:打和。可這端午節過的是真不是滋味。唉,真是“偷雞不成反被蝕了把米”!
再過二十來天後的端午節,我家又免不了壹場較量了。唉,我家的端午節就是如此讓人哭笑不得!
自己整理壹下
牽掛作文600字無盡的牽掛
牽掛是人與人之間壹種珍貴的情感,是壹顆心對另壹顆心深深的惦記,牽掛是壹封遠道而來的家書,牽掛是靈魂的絮語,是親情的問候,是心靈對話,牽掛別人和被人牽掛都是壹種幸福。
我最牽掛的是我的爺爺。爺爺生前是壹名醫生,他給好多人治病,他對病人和藹可親,對前來治病的每壹位患者都以笑相迎,不管刮風下雨,白天黑夜,隨叫隨到,從來沒有半點怨言。他在人們心目中是壹位好醫生。
爺爺已經去世三年了,他在我的心目中永遠是活著的,每當我想起他,就會勾起我對許多童年往事的回憶。
春天爺爺帶我去花園培土栽花;夏天帶我去麥浪滾滾的田野散步,捉迷藏,抓蝴蝶,抓小鳥;晚飯過後帶我在門前乘涼,我仰著頭數著天上的星星,爺爺講著神話故事,我心裏充滿了神奇的幻想。我問爺爺:天上真的有牛郎和織女嗎?真有鵲橋嗎?真有吳剛和嫦娥嗎?爺爺總是笑而不語。
從我記事起,爺爺就壹直有病,他得的是肺心病,嚴重的時候氣都喘不過來,病痛壹次又壹次地摧殘折磨著他,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每當我想起這些往事,眼淚就慢慢地滑過臉頰……
願我的爺爺在九泉之下能聽到我的呼喚。
爺爺,妳是我心中永遠的牽掛!
2.牽掛
小時候,我還不知道什麽是牽掛,只覺得那是家人之間因長時間不見面而產生的壹種情感。但隨著自己不斷的長大,才知道牽掛就是思念,是對親人最真切的親情表達。
我讀懂牽掛是在每次去爺爺家的時候。每次去爺爺都會笑呵呵地對我說:“想爺爺了沒有?”“想了。”我好像在應付差事似的說著,說完便去玩了。那時,我覺得很奇怪,爺爺為什麽總要問我想他了沒有,不是才壹個星期沒見面嗎?但我哪裏知道,在這壹星期我玩的時候,爺爺卻在家裏牽掛著我。
我了解牽掛的時候,是在每次奶奶給我打電話時。奶奶每次給我打電話時,都會問我飯吃了沒有、身體好著沒有、每天早上喝牛奶沒有、學習怎麽樣……每次我都會想,我上個星期不是都說過了嗎?怎麽還要問。每次我總會迫不及待地說:“噢,好,奶奶再見。”而奶奶聽完後,先是遲疑壹下,然後說壹聲:“好。”最後放下電話。後來我才明白,奶奶是想通過電話傳達她對我的牽掛、對我的思念,而我卻總以為她很?唆,總想掛斷電話。
我學會牽掛是在壹次爺爺生病的時候。那天我去看爺爺,進門後卻看見爺爺躺在床上,我問奶奶,爺爺怎麽了?奶奶說爺爺這兩天不舒服。我問爺爺想吃點什麽,爺爺說他只想吃點面包。聽到這,我便向門口走去,奶奶問 *** 什麽去?我說去買面包,奶奶說買點普通的就行了。在車上我想,如果買普通面包就可以省下錢去買書看,但最後我還是停留在壹家很好的面包房前,走進去挑選了壹些爺爺最愛吃的面包和點心。雖然很貴,但我卻很高興。
回到家,我把面包和點心拿給爺爺吃,爺爺開心地笑了。從那以後,奶奶逢人就說這件事,說我懂事了。
原來牽掛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去體會,就會發現它的真正含義。
牽掛,是壹顆心對另壹顆心的深深惦記,是聯結親情、聯結友情、聯結愛情的紐帶。牽掛是壹份親情,壹縷相思,壹種幸福。
牽掛是壹種生命形態,是所有人都要尋找,都會珍愛的精神場所和心理磁場。鑒別感情深淺的最好方法是牽掛的長短。“孔雀東南飛”的美麗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千古絕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歡離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的妙句佳章,都描述著因牽掛終致面容漸消瘦,直至付出生命的故事,留給我們壹份至真至誠的悲涼的美麗。、
牽掛,是壹杯濃郁的感情瓊漿,是壹句依依惜別的般般祝福。父母對子女的牽掛,就像壹片雲,隨著天空中的飛鳥四處飄蕩,穿越千山萬水,縈繞在子女心頭。兄弟姐妹之間的牽掛,有如山間小溪,清澈透明,只要表山不老,它就會淙淙流淌不息,喝壹路歡歌,澈壹路浪花。夫妻之間的牽掛卻似壹首婉約的詞,纏綿幽遠,相思常使淚沾巾。還有朋友之間那份不含有血緣關系、不摻雜私心雜念的牽掛,常能給人以無窮的力量和勇氣。
牽掛,是人與人之間壹種珍貴的情感。它沒有虛偽的雜質,也沒有功利的色彩。牽掛,是慷慨的給予無私的奉獻,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禱。牽掛,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而是壹種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細節與作為。買壹粒藥丸,擠壹點牙膏,是牽掛的表現;問壹聲“早上好”,道壹聲“晚安”是牽掛的表達;壹張賀卡、壹封家書、壹個電話、壹句留言……是牽掛的體現。
牽掛,讓人們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為生活增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人世間如果沒有牽掛,就好比植物缺少陽光雨露;壹個沒有任何牽掛的人,如行屍走肉,空有壹條生命,難以煥發生活的光彩。 生活需要溫馨,需要甜美,需要春風,需要夏雨……牽掛是靈魂絮語,是心靈對話。牽掛別人和被人牽掛都是壹種幸福,讓我們每壹個人都領會牽掛,品味牽掛,學會牽掛,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人世界便得更加絢麗多彩走進人生,變走進牽掛;擁有了牽掛,便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是充滿親情的牽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是溢滿鄉情的牽掛;“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是徜徉戀情的牽掛;“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是牽掛的缺憾;“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是牽掛的寄托;“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牽掛的蘊含
我撿了壹只小貓,被大貓遺棄的,起名字叫丟丟。現在它還沒睜開眼睛,身體不如壹個手機大,每2個小時就要餵壹次貓奶粉,還得經常為它擦拭屁屁,因為沒有貓媽媽照顧,怕它被憋死。必須保證溫度,現在這麽冷,得給它放在墊滿棉花的小箱子裏面,放在暖氣上。
但是白天要上班,那麽小的小貓讓我非常牽掛,媽媽退休了在家能照看,可是我怎麽也放不下心來。
這算不算樸實又普通,但是就那麽揪心的牽掛呢?
描寫鄉情的古詩⑴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壹年。
⑵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⑶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⑷京 師 得 家 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⑹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⑺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⑻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⑼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⑽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壹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⑾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⒀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⒁示兒(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⒂漁家傲(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⒃壹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
壹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⒄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⒅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⒆有感壹章(譚嗣同)
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壹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濃濃鄉情手抄報資料關於濃濃的鄉情的手抄報巴山情愁
不去登高遠望,
不去海邊聽潮。
相思的心事,說給月亮,
圓了又缺,缺了又圓。
梧桐滴雨,
滴出巴山情愁,
雲邊望雁,
望出童年的流螢夜遊。
有過激動,有過靜想,
走過歲歲,走過年年,
總有壹個聲音回響在耳邊: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這用壹生血淚寫成的詩句,
正是表達了千千萬萬個四九年離開大陸,
離別半個多世紀的那些老兵的心……
鄉 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壹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壹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裏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壹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作者: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用民樂二胡獨奏曲《江河水》,節奏舒緩,哀婉,非常適合用作詩配樂
閱讀:
奶奶的粽子
韓逸萌
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壹望麥兒黃。”端午的歌謠是清晨的布谷鳥起得調,脆生,清亮,故鄉從仲夏夜的夢中醒來,惺忪中瞅見階前的青草裏,綴滿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細碎的步伐,踩壹地晨露的濕潤,粗糙的手掌摩挲著我絨軟的頭發,我想在清涼的晨風中再賴會兒床,可端午的歌謠已在奶奶的廚房裏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葉的清香,墨綠的葉子有竹葉可愛的形狀和艾草氣味的清爽,奶奶將兩束葉子散亂地鋪在白瓷的盆裏,再澆壹壺滾燙的水,水汽升起,攜裹著裊裊清香,如同沸水沖茶,將葉裏蘊著的香氣點染出來,那香氣就像活了壹般,在奶奶手裏,清香原來可以生長。
④我去看那泡了壹夜的米,壹粒粒透亮飽滿,此時都相互倚著,慵懶得沈甸甸,像是飲了壹夜的瓊漿,濃睡不消殘酒。奶奶的粽子簡單至極,只放紅棗和糯米,青翠的葉裹紅白的餡,不膩不甜,原始、純粹,卻有著獨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戀。
⑤我著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過程,三層粽葉錯落著搭好,輕輕展開、抹平,兩手輕輕壹彎,便彎出小小的圓錐形狀,壹撮米添在尖尖的角裏,捏三顆紅棗點在米中,再壹撮米蓋在上面。奶奶不會讓棗露出米外,於是紅棗的汁液不會流出,全都浸在米裏,不放糖,卻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緊緊捏著盛滿餡的粽葉,壹根線繩緊緊繞過,纏兩圈,系住,便成了壹個精巧的四個角的粽子。我趕緊捧過來,細細地看,滿心滿眼地喜歡。我也試圖包壹個,鋪好粽葉,彎成小圓錐,放米和棗,去總是捏不住粽葉,纏不緊線,總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個角的平面。奶奶笑著說:“俺妮兒手小,不是幹活的命,壹定清清閑閑享壹輩子福。”端午的陽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裏想,享壹輩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鍋裏咕嘟咕嘟地響,是端午的歌謠最貼切的唱腔,香氣從廚房溢出,氤氳在整個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門口張望,奶奶說,妮兒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層葉,煮的時間越長,米越軟糯,越能浸透葉的清香。奶奶把火燒得細長,我在過午的溫熱中睡去……醒來時,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經涼在盤裏。我捧起壹只粽子,我覺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壹只來做量詞,輕輕拉壹下,線繩便解落,展開粽葉,精致的四個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綠,第壹口是葉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愛吃紅棗,奶奶用筷子輕輕劃出,只留下那被棗浸得微紅甜香的米。奶奶說小孩兒吃了肚脹,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輕輕揉著我吃得圓滾滾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謠中成長,門前的小樹隔年盈尺,奶奶卻在我的鮮嫩反襯下日漸白頭。我後來吃過八寶粽、蛋黃粽、鮮肉粽,卻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著最純粹的清香;我後來見過長長的竹筒粽、纏著五彩線的迷妳粽,卻都不及奶奶那過著錯落搭開的三層粽葉。奶奶的粽子在每個端午,溫柔敲打我回憶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謠又響起,奶奶的粽子隔著時光和故鄉,與我相思凝望。
習題:
1.本文的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圍繞這個線索,作者依次寫了奶奶為包粽子做精心準備、奶奶包粽子的靈活、煮粽子的漫長、我睡醒後吃粽子和____________ 。
2.文章第①段有什麽作用?請簡要分析。
3.閱讀文章,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1)聯系語境,揣摩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我輕輕捧起壹只粽子,我覺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2)結合上下文,談談妳對第⑤段中畫線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著說:“俺妮兒手小,不是幹活的命,壹定清清閑閑享壹輩子福。”
4.奶奶的粽子無論配料還是做工都“簡單至極”,為什麽卻會“在每個端午,溫柔敲打我回憶的味蕾”?
5.在作者心裏,故鄉是奶奶手中壹只只香甜的粽子。對於青春年少的妳來說,故鄉又是什麽呢?請用壹段話描述妳對故鄉的理解。(至少使用壹種修辭,不少於40字)
參考答案:
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對奶奶的思念。
2.文章開頭先用歌謠點明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與結尾互相呼應;然後用環境描寫渲染了故鄉端午節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對童年的懷念,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鋪墊。
3.(1)壹個“捧”字,細致傳神地寫出了“我”對奶奶的粽子的喜愛和珍惜之情。
(2)樸實的語言描寫,體現了奶奶的慈愛和對孫女的疼惜,表達了奶奶希望孫女過上幸福日子的美好願望。
4.因為奶奶的粽子是我兒時最美好、最溫馨的回憶,壹直伴隨著我長大;奶奶的粽子有著獨特的甘醇,那種純粹的清香沈澱在心裏,讓我留戀難忘;奶奶的粽子包含著濃濃的溫暖和關愛,也寄托著“我”對奶奶的思念。
5.示例壹:故鄉是媽媽手中那碗熱騰騰的手搟面,每壹根都是我長長的思念,無論走到哪裏,那種芳香都會讓我沈醉留戀。
示例二:故鄉是春雨中靜默沈睡的小村莊,青瓦窄巷,是壹串柔美的音符,壹個傾城的綺夢,壹抹淺笑的時光。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文大全網 ? 粽鄉情作文 作文:粽子情5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