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食筍古詩七首:春筍滿山谷,此味常不足

食筍古詩七首:春筍滿山谷,此味常不足

食筍古詩七首,其蔌維何,維筍及蒲,談談筍的食用歷史

又到了壹年歲末,是冬筍上市的季節,菜場裏會有帶著筍苞的竹筍售賣,在年節期間,壹道冬筍燉肉,解油去膩,入口滑脆。喜歡吃筍的人,還有幹筍發泡之後,切絲清炒,就算是不加肉類,也是壹道極其清爽的美味。

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雖然貌似寫的是居住環境,但是以蘇軾壹生愛好美味,恐怕最大的私心,並不是觀賞,而是可以吃竹筍吧。畢竟物以稀為貴,竹筍到底不是普通速生的蔬菜,自古列為山珍。

那麽是什麽時候成為山珍的呢?

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原始社會。人們和許多動物壹樣掘取自然界植物的根莖,自然不會錯過竹筍,因為那是山林野豬和冬天動物最愛拱食的冬天的嫩根之壹。

在歷史氣候上,周朝的黃河流域氣候溫潤,到處是生長茂盛的竹林。但是筍子卻難得,因為長在竹林裏。竹筍是竹子的地下根莖萌發的新芽。春雨之後,這些新芽破土而出,生長迅速,很快發枝展葉,也就因為生長迅速,口感老,不可食用。能食用的筍多半是在冬天和早春,這就意味著產量不高。而嫩筍離土地容易腐壞,在古代運輸條件有限的前提下,這些筍固然是山民的食品,卻是都市難得的美味。

所以有歷史記載,周朝就作為宴席上的山珍存在。當然筍的珍貴,肯定在文字記載之前。

“韓侯出祖,出宿於屠。

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其肴維何,炰鱉鮮魚。

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其贈維何,乘馬路車。

籩豆有且,侯氏燕胥” 詩經大雅《韓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錫命諸侯。

詩經記錄了周宣王封韓侯的大典,當韓侯準備離開京城時,百官按照禮儀餞行,雖然這裏皇帝沒有出面,但是是有宮廷的長者和高官主持,用的是祭祖的大禮。用百壺清酒和佳肴祭祀祖先後,那些菜品就由韓侯和百官吃掉。

那精美可口的菜肴裏有什麽呢,鱉魚和鮮魚,時令的筍和蒲草的嫩芽。這些都是特權,是當時最好的山珍海味。

在周禮中,“加豆之實,筍菹魚醢”,用以祭祀的最好的禮品食品,就是放在銅盤上的頂級菜肴,其中就有筍。

竹子在戰國秦漢時期得到廣泛的運用,竹器,竹簡,為文化傳承和交流起到重大的貢獻。此時北方流域還是多竹,所以人們吃到竹筍的機會還是很多。但是有壹點,竹筍保鮮困難。

漢朝末年,氣候變化,北方的竹林因為寒冷大部分枯死,到了南北朝時期,氣候回暖,不過這個時候,竹子作為書寫材料的運用已經被紙張取代,竹子栽種的規模也就縮小。

吃到筍子的機會,就不太多了。筍子也更珍貴,繼續成為貴族的佳肴。而此時貴族種竹林成為風氣,因為竹子本身的修美,承載很多文化的底蘊,吃竹筍,賞竹林,是私家園林的樂事。

“悒然想泉石,驅駕出城臺。

玩竹春前筍,驚花雪後梅。

青山殊可對,黃卷復時開。

長繩豈系日,濁酒傾壹杯。” 陳朝 ·?江總《歲暮還宅詩?》

陳朝最後壹個丞相,在壹年將要過去的時候,出城回到自己城外的莊園。

他的莊園在山下,有竹林和梅花。他說他欣賞竹林中春天之前的筍,喜歡臘月裏飛雪下的梅花。

那麽此時的筍子,大部分埋在土下,只有少部分只露出壹點點的新芽,固然這是江總愛著這晚冬裏向上的春意和春氣,但是他也是最能吃到冬筍和春筍的這壹類人。

他愛什麽呢,愛著這即將破土的竹芽。

通常愛什麽就吃什麽,他這是凡爾賽似的顯擺。至少別人吃筍,是很難的,他是擁有自己山林田莊的地主,想什麽時候吃就什麽時候吃。

“ 香飯青菇米,嘉蔬綠筍莖

誓陪清梵末,端坐學無生。” ?盛唐 ·?王維《遊感化寺》節錄

盛唐時代,筍子在山林是常物,在城市依然是難題。

王維可是擁有輞川山莊的園林巨富,他更懂得新鮮筍子的美味。這不,他出遊感化寺,什麽都沒有打動他,這裏的飯菜倒是打動了他。

那飯是菇米的果實做的,那美味的菜是最嫩的竹筍。

我在這裏感受著佛教特殊的清美,打坐學習長生。

唐朝的富庶繁榮,也讓城市更加擁擠,京城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唯壹不好就是呼吸不到最清甜的空氣,吃到最無汙染的天然美味。

但是唐朝的交通運輸比前代發達的多,想吃筍子,也有辦法,用錢買啊。

筍子出深山,上到達官貴人的桌子上,經過運輸,損耗,本身竹筍產量就有季節的限制,於是價格飆高,但也抵不住人們的熱愛,這是品級和待遇的象征。

“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

物以多為賤,雙錢易壹束。

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

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

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 ?白居易《食筍?》

白居易雖然簡樸,但是他好歹是朝官,晚年之後,在長安洛陽做官居住,此時北方的竹林少,竹筍也少,但是款待白居易的高官互酬的宴席上,多有竹筍,白居易稱之為紫筍,是因為早春的筍子 包著紫色的外殼。京城的宴會,白居易經常吃到筍子,非常美味。

但是真正看到漫山遍野的竹林和竹筍在眼前時,他還是非常震撼。

春天的筍子滿山漫谷,農民挖出就抱在懷裏奔赴集市,因為這裏多所以非常便宜,兩個小錢,壹大顆,放在飯裏同時蒸煮。妳看看打開紫色的竹皮,裏面有新玉壹樣的竹筍,吃了竹筍就不想吃肉啊。我在京城做官,常常吃不痛快,在這裏,可以敞開肚子吃。

那是當然,妳在京城,這筍子能有幾片到妳的嘴邊?

經過了運輸,損耗,中間的加價,都市的物以稀為貴的價格推高,互相攀比,哪裏是普通人吃得起的。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淩雲壹寸心。” 李商隱?〔唐代〕《初食筍呈座中》

這是清貧少年時期的李商隱,他家庭寒苦,或者知道筍子,也吃過,但是在京城豪門宴會上吃著香滑美味,價值等金的竹筍菜,應該還是頭壹次。

京城的富貴繁榮,奢侈迷離和他本身的清寒,形成了強烈的內心沖擊。

這是壹場有李商隱作陪的宴會,大家寫詩助興,也是新的門客展示才華,希望得到主人青睞贊賞之時。

想必當時是以筍為題。李商隱馬上聯系到自身的處境。

那嫩嫩的竹筍,剛剛長出來,清香甜美,送到城市裏,價等黃金。這首詩的開頭是贊美這宴席的竹筍之美,也奉承了主人的富麗。

這長安山珍海味無數啊,要是會奉承的人,會贊美獨有您家有這樣擁有春筍的富貴。

但是李商隱忽然來了個十萬八千裏的轉折。

妳們怎麽能舍得剪下竹筍,剪去了那深埋在土地裏的竹筍渴望看見太陽,渴望成長的萬丈淩雲的誌氣呢?

我不大知道當時的宴會中,看到和聽到這首詩的人,是怎樣的壹種震驚的狀態。

是尷尬是沈默還是主人轉念之間的喝彩?

但是這首詩打動了壹代又壹代的讀者。誰不是從新嫩的竹筍開始起步,長出人生的繁茂來,誰沒有經歷過被壓抑的痛苦?

但從竹筍詩來講,這是壹首最好歌詠詩,對於這渴望生長的筍子,請妳們多多善待啊。彎腰的蘆葦霜莫折斷,將滅的燈火風勿熄滅。

宋朝是重視農業的大朝代,所以筍子的食用也就較前朝更為普及。

竹林在冬春挖去壹些筍子更適合竹林本身的茂密和強壯,畢竟太多的筍子,也容易消耗土地的營養資源。但是冬筍和春筍,在時價上仍舊昂貴,因為是年節之需。

宋朝流行吃羊肉,豬肉其次,而筍子入肉,吸取了肉的湯汁精華,又別有自己獨特的鮮美,年節食用,解油膩,爽口腹是為珍品。

“犀皮包玉束作斤,有饋為子盤中珍。

愛之不欲食客眾,夜密置酒呼其鄰。” 北宋 ·?韓維《和聖俞食筍?》節錄

看看這位韓某小氣的,挖出的竹筍,大概壹斤左右,特地留給好朋友夜半來對酒吃筍子。

還說,我不想給其他人吃,是專門給妳留的。

兩個人半夜竹筍燉肉,把酒閑談,就不談竹筍本身的鮮美,就這環境和情誼也醉人啊,話說,在溫飽解決之後,吃就是壹氛圍。

這吃得真是錦上添花。

“多生味蠹簡,食筍乃餘債。

蕭然映樽俎,未肯雜菘芥。 ”北宋 ·?蘇軾《 和黃魯直食筍次韻 》節錄

蘇軾和黃庭堅的吃法另外不同,蘇軾不是愛吃東坡肉嗎?他們兩個的吃法,是肉是肉,筍是筍。兩個人都愛吃竹筍,且是清炒和清煮。都說吃竹筍是還竹債,也不知道是竹子欠他們的還是他們欠竹筍的。

吃到什麽程度呢,不但肉沒有,連搭配的素菜菇類也沒有。

但是竹筍自然有壹種清甜回甘的美味,蘇軾和黃庭堅都經歷過貶謫,磨難,饑餓,他們對竹筍的美,是吃出了最樸素的生命的味道的。

隨著當代交通的發達,保鮮技術的成熟,還有對竹林的科學管理,曾經很難吃到的山珍,冬筍 和春筍也進入尋常百姓家,筍子清甜美味,爽口利水,是冬春節令的美食。

妳看到可愛的竹筍,會想到古人哪些詩詞呢?

初衣勝雪為妳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