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為什麽宋朝豬肉這麽不值錢

蘇軾《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為什麽宋朝豬肉這麽不值錢

現代人家家戶戶基本上每天都離不開豬肉,但在宋朝前期,人們是不吃豬肉的。當時而是多以羊肉與河鮮為代替。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屬豬,所以豬在當時被用作食用是很少見的。那為什麽現在吃豬肉變得如此平常?那就得感謝壹個人——蘇軾。

蘇軾是十分熱衷於吃豬肉的人,特別是肥肉,甚至自創了“東坡肉”等美食。但壹道菜畢竟眾口難調,是無法令所有人信服的。使豬肉出名的還是那首《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而正是這首詩,不但寫出了豬肉的做法,更加傳神地寫出了豬肉的美味之處。讓即使沒吃過豬肉的人念完這首詩也會想去嘗壹嘗豬肉的美味,更何況”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蘇軾的詩畢竟是詩歌,是具有藝術加工的,豬肉又怎麽會和泥土壹樣便宜呢,只是形容價格低廉罷了,但人們仍爭相前去購買豬肉。而在嘗過豬肉的美味後,許多人便將豬肉加入了菜單之中,於是後世便養成了吃豬肉的習慣。

士大夫待客很簡樸。世風陡變,家宴開始鋪張。宰相月收入可換2500斤豬肉。富人不吃豬肉吃羊肉。士大夫待客很簡樸。當時宰相每月的陽光工資30萬錢,首都壹把手月工資10萬錢。那時壹個燒餅2錢,算下來,如果樂意的話,宰相壹個月能從朝廷領15萬個燒餅回家。蘇東坡當官那陣,有個身體肥胖的顧姓同事趴在辦公桌上打瞌睡,蘇軾開玩笑地在桌面上題字:“顧屠肉案”。又掏出30錢說:“且快片批四兩來!”算起來,1斤豬肉等於120錢(過去16兩1斤),如此看來,宰相的15萬個燒餅,能換2500斤豬肉。無須考慮其他灰色進項,身為宰相僅憑陽光收入足以過得瀟瀟灑灑。

既然每月拿著豐厚的收入,自然不能再堅持艱苦樸素,尤其是招待客人的時候,必須舍得投入,否則著實摳門了。但是,宰相和官員們幸福不等於百姓舒服。拿普通人的收入來說,在街上打零工的農民工,勞勞碌碌壹天的收入也就幾十文錢,豁出力氣幹得多的壯勞力差不多能掙到100文,也就是壹斤豬肉的意思,可是壹日三餐基本的夥食費就要花掉20文錢。算下來壹天純收入還買不到壹斤豬肉。

富人不吃豬肉吃羊肉。雖然蘇東坡用豬肉和同事開玩笑,但他並不喜歡吃。他曾在《仇池筆記》裏評論道:“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稱豬肉價格便宜得好似泥土壹樣,不僅富人不肯吃,連窮人也不樂意吃。這話乍壹聽,給人的感覺是宋朝老百姓生活得太爽了,豬肉都不愛吃了。

可是,從老百姓的收入來看,怕是蘇東坡脫離群眾了。富人不屑吃豬肉的原因是宋代流行吃羊肉,富人的眼珠子都盯在了羊身上,請客的時候自然不會把豬肉擺上餐桌。而窮人不吃豬肉,不是豬肉不好吃,著實是因為他們吃不起。壹斤肉動輒100多文錢,即使趕上降價也要幾十文,折合成夥食費夠吃好幾天的,怕貴躲還來不及,若不是逢年過節,平時誰舍得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