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年”的拼寫是上為“和”,下為“任”。金文的“年”字和甲骨文中的“年”字壹樣,也是跟糧跟人的。小篆的“年”寫的是“上至五谷,下至千年”,《說文解何姿補》:“年熟。從五谷,從千聲。”小篆把“人”字改成了“千”,於是許慎就用了這個說法,“千”字本來就是裝飾的,這個解並不矛盾。“糧”是谷物的總稱,不能曲解為“麥”。壹年的好壞主要是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決定的,而現在甲骨文中的“禾”字已被挖掘出來,幾乎都顯得沈重彎曲,可見它象征著糧食生產的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呢?從甲骨文來看,“年”字似乎是壹個人頭上的紋路。?
春節原稱“大年初壹”,隋代杜太清在《五燭集》中說:“正月為月末,壹日為元日,亦為雲月。”“元”的本義是“頭”,後來引申為“開始”。因為這壹天是壹年的第壹天,是春天的第壹天,也是正月初壹,所以被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朝、月朝、日朝,所以也叫“三朝”;因為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叫“元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