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杭州人俗稱“城隍山”。海拔也就100米不到。很適合我這種運動細胞不好但又想呼吸新鮮空氣的懶人。
壹般情況,我們會約在大馬弄。這是壹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話說在南宋時,大馬弄的“物流”很繁榮,除了馬車司設在此處,司農寺(掌糧食積儲、倉廩管理及京朝官之祿米供應等事務)、將作監(掌管宮室建築,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器皿的制作和紗羅緞匹的刺繡以及各種異樣器用打造的官署)等官署也都設立在此。現在這條小巷子是人氣超足的小菜場,蔬菜、海鮮、水果、日用品各種南北貨都有。我們來這裏主要是吃為了早餐,以及有時候帶點炒貨和零食上山喝茶用。
大馬弄的早餐品種蠻多,燒餅油條煎包煎餃餛飩燒餅餛飩糯米團。。。。。。。我們幾個各取所需。我最愛喝豆漿加油條。豆漿我愛甜的,在大碗裏兜兩瓢羹白糖,舀壹勺滾燙的豆漿,隨著老板的手勢由下往上,乳白色的豆漿如壹條細線沖進碗裏,白糖瞬間消失融入豆漿中,此時的豆漿已經裹上糖衣,如同新嫁娘那麽甜蜜,林俊傑曾有首歌寫的是<<豆漿油條>>,裏面有句歌詞說到“喝純白的豆漿是純白的浪漫”,我沒有那麽浪漫,但對於加了蝦米、蔥、榨菜的被我認為是壹晚醬油湯的鹹豆漿,我認為沒有比甜豆漿更令我期待了;再把炸得焦黃噴香的油條浸壹下,咬壹口,酥脆帶有豆漿的香甜,熨帖肚腸,溫暖心房,五臟六腑就被喚醒了。
吃飽喝足以後,晃著裝滿剛買的山核桃、瓜子、柚子的布袋袋,拐到十五奎巷。但凡古老的巷子,大都帶著許多的故事。
十五奎巷,故事也不少。有說十五奎巷,原先叫做“石烏奎巷”。後來人們覺得這巷名不好聽,才改成了“十五奎巷”。相傳,城隍山上的十二生肖石旁邊,原有壹只很大的石烏龜。這石烏龜受日月精華,承雨露之瓊漿,年深月久,修煉成了精。每到晚上,它就化成人形,青衣小帽走下山來,穿行於鬧市之中,暢飲於茶樓酒家;有時登上紫陽之顛,遠眺錢江夜濤,飽覽西湖月波,遨遊於山水之間,怡然自得,覺得十分快樂。只是它形體笨重,步履蹣跚,上山下山,踏在石板上,篤篤之聲不絕於耳,吵得附近的廟神夜間不得安寧,紛紛向城隍神告狀,幸虧它不做壞事,城隍神也沒難為它。後來,這石烏龜覺得自己不是山間之物,應該歸入大海與魚龍為伍,才是修歸正宗。但苦於行動不便,入江無路,歸海無門,終日郁郁不樂。事有湊巧,南海觀世音菩薩從西天回來,路過杭州城隍山,已經暮雲靄靄,腳下沒有註意到城隍山上的大樟樹,壹步踉蹌,震動懷裏的柳枝寶瓶,酒出了幾滴甘露,剛好落在石烏龜身上。石烏龜的道行壹下子增添了五百年,變得體態輕盈,行動十分方便了。壹天夜裏,石烏龜沿著山坡悄悄而下,經過四牌樓,爬出鼓樓,打算從望仙橋河下順江入海。這時,潮神伍子胥剛巧從山上下來巡邏,發現石烏龜要逃循出海,不覺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將士把石烏龜逮住,釘死在伍公廟山腳下。第二天,住在這條巷裏的居民發現壹只龐大的石烏龜趴在這地方,後來就把這條巷取名為“石烏龜巷”。有趣吧!
? 另壹種說法是,明嘉靖年間,巷裏的居民多擅長騎馬射箭,科舉考試時壹舉得中十人,故稱十武魁巷,諧音讀成“十五奎巷”。這個傳說比較文縐縐哈。
如今的十五奎巷,屋頂鋪青瓦,室內多鋪石板,向著巷子中延伸出去的更窄的小道望去,綠色植物攀附著古樸的房屋,充滿了濃濃的文藝氣息。不過,江南的小巷子壹般都是這種格調。在巷子口有家飯店,十幾年前它還在弄堂深處。那時候是個木建築房子,破破爛爛,毫不起眼,但是到了晚上那叫壹個賓客盈門,晚來的壹溜排隊,拿著老板手寫的號子等著叫號。豉油蝦、臭豆腐碎、醬爆螺絲、花蛤、雞爪、倒篤菜炒什錦。。。。。。物美價廉,壹度也成為我們的聚餐基地。踩著嘎吱嘎吱的樓梯,客人們團團擁坐,相鄰的兩桌之間,過道的兩人或許都是背對背貼著,舉手夾菜要側著身子,即便如此,大家依舊樂此不疲。小二高高地舉著菜盤,大聲吆喝著“讓讓,讓讓”,杯觥交錯,吃的嘴角流油,那叫壹個熱忱。只想說,那時候胃口真好,年輕真好,為了吃,不遠從城西坐著公交車擠成沙丁魚般趕到這裏也在所不辭。如今這家飯店搬到巷子口,生意依舊興隆,很多遊客紛沓而至,我們也去過幾次,就是找不到當年的味兒。是到了抱著保溫杯泡枸杞的年齡,按老張的說法就是吃不動了。
十五奎巷有許多上山之路,我們壹般選擇曉霞弄上。這段路是我登整個吳山最累的壹段。因為它中間只有臺階而無平緩之地,而且他們幾個都很精力甚佳,常常不帶歇口氣直直往上爬。為了不被他們嘮叨要早睡早起這種養生常談,或者編排我山裏人連個山山都不會爬之類的閑話,我咬著牙不帶吭氣目不斜視低頭爬。因此,我也常拿這壹段山路來測試我前壹天的狀態。如果氣喘籲籲,腳步滯重,那證明前幾天睡眠不怎麽好,當天回去壹定要註意休息;如果步履輕松,可運用呼吸之法調節氣息,那麽今天中午可以好好給自己加個餐,鼓勵壹下。所以,這壹段也是我的試金石。每天山上有或練太極或健身的老人們,穿梭在我們身旁。某次壹對老人經過,看著我說了壹句:“呦,現在連大學生也來爬山了!”我左顧右盼確定是說我,那個差點飄起來哦。所以,登山可以年輕,登山可以修仙,我相信啦。
? 中間途經兩大遺址:有美堂遺址和至德觀遺址,現在這兩處被壹統歸在“優勝美地”景觀。話說宋仁宗嘉佑初年,龍圖閣學士梅摯出任杭州,仁宗《賜梅摯知杭州》,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壹州”之句。梅摯到杭州後,即在吳山上建堂,名“有美”。請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壹歐陽修為之作《有美堂記》,文中有“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壹寓目而盡得之。蓋錢塘兼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的贊文。蔡襄為之書丹,壹時傳為美談。山不在高,有龍則靈;吳上不高,但有這些名人詩詞加持,仙氣甚足。
? 此處,我最愛的是樟樹。據說在南宋時期,吳山靠南側歷來是禁區,老百姓很少有機會登山。到了1287年,杭州已在元朝的統治之下,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大規模調整行省建制,改江浙行省為江淮行省,後又改為“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吳山對外開放,老百姓以及文人墨客都可以登山,從元朝開始,吳山開始真正熱鬧起來。也是從那年起,杭州從南宋的都城,正式成為元朝壹級地方行政機構,昔日金碧輝煌的南宋皇宮早就被燒成了廢墟,當時不知是誰,在吳山種下了這壹片樟樹。之後歷經元、明、清、民國……直到新中國。朝代更叠,戰火紛爭,700多年裏杭州經歷了滄桑巨變,這些小樹苗也長成了參天大樹,依然站在吳山頂上,靜靜看八百裏湖山,十萬家煙火,陪伴這個城市壹代又壹代。所以,這裏的古樟樹也有700多歲了!
? 它們長得郁郁蔥蔥,星羅棋布。壹棵棵都碩大無比,樹枝蒼勁有力,樹葉依然綠得發黑,還時不時散發出香氣。樟樹它屬於常綠大喬木,高可以達到30米,直徑可以達到3米,樹冠廣卵形;樹冠廣展,枝葉茂密,氣勢雄偉,遮庭蔭樹。在杭州,以前家裏有女孩家的,都會種壹顆香樟樹,到了結婚待嫁的年齡,就會用樟樹制作嫁妝之用。我們家也有兩口香樟木做的木箱子,配上金黃色的鎖扣,我媽還常放入幾顆樟腦丸防蛀。壹頓我很沈迷這種樟腦丸的氣息,後來聽聞說對身體還是不好,我媽就改換成香皂了。到了我這壹輩,我爸也給我栽樹了,不過是栽了廣玉蘭,他說這棵樹漂亮,會開出大大的白白的香香的花朵。也許這是他的期望,希望我長得亭亭玉立又美麗大方,真不知道這許願壹般都是反著來呢,如今這五短身材這也是沒誰了。看得他經常搖頭嘆息跺腳,壹度攥錢要給我買壹個郎君回來。我推斷還是這廣玉蘭的問題,每次開花時節都是梅雨季節,花兒剛含苞待開就被雨打濕掉落。每次看到院子裏掉入泥地潔白的花骨朵,就在為我自己深深嘆息,天不應我。還不如種壹棵香樟,可以做個板凳鞋架什麽的!不像廣玉蘭,中看不中用吧!
? 繞過彎,路過藥王廟。廟旁遛鳥的人兒多。樹蔭下、石墩上、掛著、擺著各種各樣的鳥寵兒。籠中有畫眉、八哥、鸚鵡、芙蓉、竹葉青、黃豆兒……它們迎著朝霞,放聲歌唱,百鳥爭鳴,靜中有鬧。舊時,吳山上還有"鬥鳥"的習俗。壹種是隔籠相鬥,即將兩只鳥放進壹只大鳥籠裏,中間隔開,幾個回合鬥下來,勝者高聲鳴叫,得意洋洋,敗者悶聲不響,垂頭喪氣。這種鬥法,比較溫文爾雅。另壹種鬥法比較兇殘,叫滾籠相鬥,把兩只鳥兒關在壹只籠裏,任其撕咬,滾成壹團,有的甚至當場鬥死。那時,還有人用"鬥鳥"進行賭博,為此,有人大發橫財,有人則傾家蕩產。如今,這些陋習早已被歷史淘汰。但愛鳥、養鳥、賽鳥的習俗,卻壹直在吳山留傳下來。愛鳥養鳥之人,鳥籠子壹放,話題壹敞,鳥鳴人論好不熱鬧。 ?
? 藥王廟,原為祭祀漢代因殺滅大量毒蠍的皮貨場看守人張森的“皮場廟”。北宋宋室南渡時移所供神農氏像於杭州,俗稱藥王廟。明清時,“皮場廟”演變為祭祀古代聖醫扁鵲和孫思邈的廟宇,至民國時期,藥王廟成為杭州中藥業藥號聚會之所。每年藥王菩薩生日,這裏都要演戲、燒香、祭祀,盛極壹時。藥王廟雖是醫藥界祭祀的地方,然普通老百姓到此焚香祛病的也不少,難以醫治的疑難雜癥,有藥王的神靈庇佑或許有心靈上的治療效果。藥王老祖--神農氏的塑像,神農氏是中華民族農業的鼻祖,傳說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見各種植物在肚子裏的反應。這樣能分辨什麽植物可以吃,什麽植物不可以吃,神農氏親嘗百草的傳說也源遠流長。所以每次路過,我都心中暗念壹聲,祝願大家身體健康,藥王保佑。。
接下來這段路很平緩,基本就是在恢復剛才的體力,我愛登吳山無非就是有段小坡讓妳小累壹陣,然後馬上地勢緩和迎來壹陣舒爽,節奏緊湊不拖沓,微微出汗而不喘。到生肖園這壹段,這裏是人生鼎沸,而且基本右邊靠路旁壹般都是圍著很多人,旁邊三個壹夥五個壹群,他們在幹嘛?不是在討論實事就是在談論股票。我常想,要我是高官想體察民情,來此地最為合宜,別看他們相貌而平凡,他們可都是穿著布鞋呢!
生肖園的石頭很光滑,光滑如美玉,細膩如羊脂,以前不相信李白說的“鐵杵磨成針”,看看這石頭我相信,應該是可以的。有時候我去的晚,他們幾個靠就在石頭上壹邊曬太陽壹邊聊天等我。每次看到有小朋友後過來指指點點認生肖,我們就忍不住暗笑,人家說“三分相似,七分神似”,我看著幾乎要“十分神似”了。或許是我的想象力太弱,反正看來看去就是壹堆亂石。
? 旁邊就是城隍閣。古時候城與隍原指的是城池的城墻和墻外的溝壑。為祈求城池的安寧,我們國家在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祭城隍神的活動。魏晉南北朝後在儒、道、佛諸學說影響下,城隍神的形象中更多地糅合了善惡報應與禮儀、道德的觀念。當時會選擇生前在某地擔任過刺史以上官級的賢良正直的文官武將,使他成為城隍神而得到供奉。吳山城隍廟是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遷移來的,祭祀的是周新。周新,廣東南海人。現在城隍閣的右側,建有周新祠。他當時曾擔任浙江按察使,因為剛正不阿、懲治腐惡,執法如山,深受人民愛戴,人稱“鐵面寒鐵”。後來因受誣陷而被明成祖殺害,引起民憤。為平息民憤,明成祖假惺惺說夢見周新做了杭州的城隍,於是就在吳山上為他修建了城隍廟。
? 城隍閣建築整體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築風格,它為七層仿古建築,高41.6米。它的建造,起到了為西湖山水風光補景的宏觀效果,它平衡了整個湖光山色大面貌的造景布局,在功能上不僅可以登臨觀光,而且又與山、湖、城相互呼應、相互配合,使得人們不論是從西湖遠眺,還是從城區各個方向觀望,都有美好的視角。尤其是它作為吳山廣場的背景和延安路的對景,城隍閣優美的造型、飛動的氣勢,現在成為了杭州的標誌性建築。
? 登上69米高的山頂,再登上城隍閣頂的觀鳳臺憑欄遠眺,北望西子湖,波平如鏡,輕舟蕩漾;東眺市區,高樓廣廈,櫛比鱗次,繁華街市,盡收眼底;南觀錢塘江,波濤滾滾,片片帆影,消失在雲水之間;西覽群山,松聲竹韻山峰沈浸在煙雲霧靄之中。倘若夜間在此眺望,全城燈光閃爍,與天上皓月朗星相爭輝,真是山河壯麗,風光無限。特別在夜晚,當妳擡頭望見那遠遠的山峰上,城隍閣亮起的燈光,會覺得壹方神仙保佑妳,安全感十足,有沒有?不過,壹般我們很少上去,畢竟還要門票的,錢要省著點花,要花在刀刃上,比如說去喝杯茶。
接下來是壹段有點狹窄的石頭小路,陽光從樹葉中透露出各種光斑,變成了淡淡的圓圓的輕輕搖曳的光暈。有幾次心血來潮就會在這裏搔首弄姿拍幾張文藝照,壹般都是八張景色帶壹張人像的九宮格,人像必須是經過美顏或者萌拍。有次我們幾個聊天說年輕的時候合影怎麽這麽少?為什麽呢?為什麽,還不是當時沒有美顏,拍出來都是爛冬瓜,而且那時候拍照也不便宜,呃,主要還是太醜,藕吃的太多了。所以說日本化妝術,韓國整容術,中國美顏術,這是朋友圈的現代三大發明,沒錯。
轉幾個小彎,就到了山頂上的江湖匯觀亭,亭前楹聯沿用了明人徐文長題辭:“八百裏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點明了“吳山天風”的意境。亭子裏是壹群合唱團的姐姐們,千萬不可以說大媽,我怕被白眼。聽起來很專業,練起來更加專業,每次去都會遇到,這也許是她們的教室吧!我也希望在年老的時候,有壹個屬於自己的愛好。人總要承受孤獨和寂寞,以及內心與外界的和解。如果有壹個自己相隨的愛好,總比影子強。
登亭遠眺,西湖、杭城盡收眼底。亦可抒發壹通“胸前竹石千層起,眼底江湖壹望通”之感慨。天氣好的時候,肯定會多角度拍攝,在下次想在家裏懶懶不肯出門時看看照片上的景色,那時候心裏就像被小貓咪撓了壹樣,癢的不行,屁顛屁顛出門,也算治愈宅女壹貼良藥。
轉悠了壹圈,就要打算下山了,下山的路很多,可以通到紫陽山、瑞石山、伍公山、寶雲山、糧道山、管米山、雲居山。。。。。。我還沒有完全走到過,要還是因為懶惰和閑散,走到哪裏是哪裏。山上有歷朝歷代留下好多摩崖石刻,也沒有完全看過。算了,時間還長著呢,慢慢看吧!肚子有點餓了,那就按照老路回吧。
? 經過城隍閣邊上,在“吳山大觀”的浮雕前佇立。看看,在畫面上我們既可以找到當年茶樓酒肆、風味小吃等等古色古香的店家,又能夠見到琴棋書畫、說書彈唱的各類藝人;還可以看到佛道神仙、測字算卦的蕓蕓眾生相,三教九流,應有盡有。可見歷史上,吳山曾經是熱鬧喧嘩的遊賞勝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壹年四季來到杭州進香、觀潮、遊覽、娛樂、購物、辦事的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雲集吳山。暢想當年在城裏的人們只要到吳山,足不出城,遊歷休閑兩相宜。爽哉!
? 吳山廟會,不僅自古就有,而且四季不斷,各有特色。大年初壹到正月十八,上山的多半是杭州的本地人。人們到此辭舊迎新、祈求壹年的好運氣。二、三月間,杭嘉湖壹帶的香客紛紛湧進杭城,而且壹般都是先到靈隱、天竺、玉皇山、凈寺,最後才到城隍山。香客把香燭燒完了,就想買點東西帶回去。所以,吳山腳下清河坊壹帶的胡慶余堂、孔鳳春、多益處、狀元樓、張允升、方裕和等店家,生意格外興隆。這些老店之所以名揚中外,與廟會的興盛有極大的關系。到了立夏,開始農忙,外來的香客就減少了。但舊時的杭州有"五郎八保上吳山"的習俗,從事商業和飲食服務行業的夥計,辛辛苦苦忙了數月,老板都要犒勞大家吃壹餐,並放假讓他們上吳山趕廟會。此外,遇到哪座廟裏的菩薩生日,吳山上也總要熱鬧壹番的。壹般在這種人多的時候,我會蟄伏在家裏,所以,這種好辰光,我很少見到。
? 以前吳山上有有很多餐飲店,其中壹家店的魚頭特別好吃,但今年因為環境整治,起油鍋的這種餐飲取消掉了。喝茶倒還在。我們隨便揀了壹家靠樹旁的安靜桌子,茶寫著15元壹杯,壹般10元壹杯也有的,不過都是些茶葉沫沫。我們壹般都是自帶茶葉和杯子,店家提來壹個開水瓶,我們還叫了小餛飩和拌面,清爽的小點心還是可以做做的。熱乎乎地墊下饑,我們不是還帶了好多吃的,攤了壹桌,開始吹牛。隔壁幾桌在打牌,或家長裏短。壹眼望去,看到的是東嶽廟。吳山多廟,素有“吳山七十二廟”之說,中興東嶽廟就是其中規模較大的壹個。東嶽廟初建於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元代時毀,明景泰間重建,清道光年間又進行過修葺。現存建築五開間,***三進,占地2470平方米。東嶽廟的後殿是崇德堂,又稱五福殿,殿中供奉的是“福、祿、壽、喜、財”五神。這五神可厲害呢!
? 下午三點多了,陽光已經慢慢淡下來,風吹過來也會有微微涼意。好似大家都約好壹樣,不約而同三三兩兩站起來,收拾下桌子的果皮紙屑,開始陸續往回走。
? 我們從伍公廟的青石小路下山。有說吳山名字來自"伍"字的諧音,伍公廟就是為紀念伍子胥而建。伍公廟在吳山東南角,建於春秋時期至今已二千余年。歷史上伍公廟屢毀屢建,目前所存伍公廟為清代遺存。山下就是南宋禦街的入口。如有時間逛逛,我們就順便穿過清河坊逛個花鳥城或者去後市街帶點羊肉回去;要不就分道揚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 吳山還有壹個典故:傳說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錢塘形勝》詞傳入北地,金主完顏亮垂涎"三秋桂子,十裏荷花",起意投鞭南下,並命畫工潛入臨安摹繪西湖圖景,制成屏風,親筆題詩其上:"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壹峰。"它還被很多名人寫入詩句,給各位看官摘抄幾句:
? 宋朝顧禧詩雲:
紫雁高飛曉霧濃,西風峭削玉芙蓉。誰攜謝朓驚人句,更上吳山第壹峰。
? 宋人陳允平有《登吳山》詩雲:
登高壹展眺,宮樹郁嵯峨。樓閣春風滿,東南王氣多。
? 青天行日月,大地布山河。柳色沙堤路,時聞響玉珂。
? 蘇軾詩雲: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吳山故多態,轉側為君容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惟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
遊人尋我舊遊處,但覓吳山橫處來。茶樓酒肆城隍廟,冷面寒鐵周新坐
張岱《吳山城隍廟》詩:
宣室殷勤問賈生,鬼神情狀不能名,見形白日天顏動,浴血黃泉禦座驚。
革伴鴟夷猶有氣,身殉豺虎豈無靈,只愁地下龍逢笑,笑爾奇冤遇聖明。
尚方特地出楓宸,反向西郊斬直臣,思以鬼言回聖主,還將屍諫退僉人。
血誠無藉丹為色,寒鐵應教金鑄身,坐對江潮多冷面,至今冤氣未曾伸。
? 清朝康熙皇帝玄燁曾賦詩贊美吳山道:
左控長江右控湖,萬家煙火接康衢。來絕頂憑虛望,似向雲霄展畫圖。
? 近代巾幗豪傑秋瑾則留下了傳誦壹時的《登吳山》七絕:
老樹扶疏夕照紅,石臺高聳近天風。
茫茫浩氣連江海,壹半青山是越中。
褒貶難論伍子胥,恩怨情愁西施禍
。。。。。。
? 悠悠的吳山,盡我所能也不能看盡;走在斜緩的山麓,只為珍惜的當下的時光和我親愛的朋友們!
? 2018.12.4? 三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