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前言,當然要說明時間,地點,什麽事件,為什麽。但由於文章篇幅較短,作者在標題中將時間(春夜)、地點(桃李園)、人物(作者及其追隨者)、事件(宴席)壹並說明,為文章中的寫作順序原因留有余地。這種安排是集中和緊湊的。
那為什麽詩人要和他的追隨者壹起設宴,寫詩呢?原因有四。壹、浮生如夢,為喜幾何?生活只是壹場夢。有多少快樂時光?今晚是有趣的,當然,我們應該盛宴和寫詩來享受自己。第二,古人也舉行燭光宴會。在這裏,我要通過古人的行動,對自己的行為做壹個陳述。古人設宴是有原因的,所以自己設宴也是有原因的。聰明的是不直接說自己,而是說古人。三、美景在前方,不可辜負。“春天召喚我抽煙,我寫文章大段。”春色如畫,春暖人心。壹切都那麽和諧,春晚值千金。怎麽會浪費呢?第四,* * *享受家庭生活,機會難得。和兄弟們共度良宵不容易,也是人生壹大樂事。再加上“團季帥秀”,就更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華了,不傳世也能聊以自慰。況且“沒有佳作”,如何才能延續優雅?天時地利人和,其樂融融,怎麽不讓人覺得有情調,有詩意?作者在很短的篇幅裏走到壹起,有條不紊,精致緊湊。
序言中描寫的夜遊宴景,給人以寫實的印象。“開席坐花,飛羽醉月”,這壹切都歷歷在目,令人印象深刻。而那句“春招我煙,壹大片假我寫文章”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句話之前用了“形勢”二字承接“古人夜行燭光,有就好”,進壹步說明夜宴的原因。這兩句描寫風景,給人無限遐想。“陽春”不禁讓人想起三月,春光明媚,春風暖意融融。什麽是「煙景」?“煙”這個詞在古詩詞中經常出現,如“劉陽壹萬枝煙”、“藍田對日呼吸其玉”,李白自己的詩詞中也有“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煙”字讓人感覺朦朧如夢,如煙的風景壹定很美。陽春的煙景,到處都是花花草草。“大塊”也毫不吝惜地把她所有精彩的鏡頭展示給“我”。“我”怎麽能不為他們陶醉呢?這兩句用的是擬人,把“陽春”和“春塊”擬人化,說陽春叫,大塊給,讀起來讓人更親切。這可能就是這兩句話流傳千古的原因吧!
雖然這篇序言中也出現了“飄然如夢,幾何為喜”的字樣,但我們看完整篇文章,並沒有什麽負面的感覺。這壹方面是因為這句話是文章中的第壹句話,旨在引出下面的寫作和兄弟們的飯局,* * *表達家庭的幸福。“喜”是文章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再加上下面寫的如畫春色,眾人歡宴,寫詩懲酒的優雅意境,都是表現歡樂的場面,怎麽能消極呢?所以,我們讀這篇序言,感受到的是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親情的珍惜,對自然美景的陶醉。
但是,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抒情的寫法卻大相徑庭。王羲之的《蘭亭序》開篇就講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環境,然後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感受,說明了作序的原因。王波的《王騰亭序》先寫人,再畫色彩豐富的景物,再感嘆人生命運。兩個序言,壹個感嘆“生死偉大”,壹個感嘆“命運不平,人生註定”,充滿了深深的悲哀。這在李白的序中是看不到的。真的,謫仙有不壹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