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原詩如下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更加繁忙。
夜裏吹來暖暖南風,地裏小麥蓋壟成熟金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
相伴壹起到田裏送飯食,男人在南山岡勞作。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著,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卻不覺得酷暑炎熱,只是珍惜夏日白日時間長。
又見壹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壹個破筐。
她回頭述說家境,聽聞的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只得家田賣盡,靠撿麥來穗果腹。
而如今的我又有什麽功德,從沒種過田采過桑。
壹年有三百石的俸祿,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觀刈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百姓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壹首詩,作品對當時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不需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壹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裏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因此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最為了解。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米糧,內心十分慚愧。於是直抒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名家點評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力盡不知熱”兩句,曲盡農家苦心,恰是從旁看出。“貧婦”壹段悲憫更探,聶夷中詩摹寫不到。
龔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詩文選註》:這是白居易詩中最早反映農民疾苦的壹首。詩中對農民的辛勤勞動和苦難生活都作了真實而形象地描繪,並把自己放進去和他們作對比,從而看出作者深切同情農民、反對殘酷的經濟剝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