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李白從天寶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寶應元年(762年),也就是從五十三歲至六十二歲十年期間,曾七次來宣城遊歷,觀賞江山美景,賦詩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傳唱的詩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首詩是李白第壹次來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獨坐山上時感懷之作。“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廣為傳頌,敬亭山之名,也隨之鵲起。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這首詩是李白三遊宣城,登謝月兆樓望江城景色而緬懷前代詩人謝月兆時所作,全詩不僅表達了他對謝月兆的深深懷念之情,也生動地描繪了北樓周圍的山水景色。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這首詩是李白七遊宣城,知悉善釀老春酒的老人紀叟已作古時,哭訴而作。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是李白應涇縣名士汪倫之邀,遊桃花潭後,贈與汪倫的送別之作。汪倫是涇縣名士,他對李白的詩作極為喜愛,每得之,輒日夜吟誦,百讀不厭。當他得知李白來宣城時,便修書壹封,盛情邀請李白來桃花潭壹遊。信中寫道:“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見信,欣然應邀。見面後,李白對汪倫說:“此番前來,壹是觀賞十裏桃花;二是酣嘗萬家酒店,此意難違,美意難卻。”汪倫聞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裏之處有桃花渡也,並無十裏桃花;萬家者,乃店主之姓也,並無萬家酒店。”李白聽後笑而言之:“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倫豪士,此亦快事。”當李白辭行登舟將行時,汪倫岸邊踏歌送別,李白為感謝汪倫深情厚誼,特作《贈汪倫》壹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成為千古絕唱 。
江城如畫裏 自古詩人地
——唐代詩人筆下的宣州
陳卓庭
“宣城自古為名邑上郡,星分牛鬥,地控荊吳,為天下之心腹,實江南之奧壤,既有山川之勝,有兼海陸之豐,永嘉以後,衣冠避難,多來江左,六朝文物舉於斯邑,至今余風猶存,雖閭巷之間,吟詠不輟,宣城為郡治所,據山為城,枕水為邑,山為陵陽,水為宛溪……北望敬亭崛起於山川之中,橫峙若屏障,連綿三十裏,尤為壹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這是李白從弟李昭在邀李白來宣城遊玩的信中對宣城所作的壹番介紹,這段話包含了對宣城歷史政治,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真實描述,從中可見出李昭對宣城的熱愛,唐代宣州所具有的魅力可見壹斑。
宣州,通過考古發掘的文物發現,早在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在夏商和西周時代,宣城地區所轄境域屬於《禹貢》“九州”中的“揚州”境內,當時是所謂的“荒服之地”,春秋時屬吳國,戰國時先屬越國,楚滅越後屬楚國。秦代,這裏是36郡中的鄣郡地,縣名爰陵,西漢設立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市)。從此宛陵河濱,陵陽山麓便日益昌盛起來,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宣城郡置,治所在宛陵縣(大業初改宣城縣),唐武德三年(670年)復為宣州。宣州是唐代的大郡,歷史上素有“南宣北合(合肥)”之稱,唐中葉其轄境包括了安徽長江以南除徽州之外的所有地區,還包括今江蘇的溧陽、溧水、高淳,中葉以後池州析出,又新設宣歙觀察使府,治所仍在宣城。宣城地域廣大,人口眾多,隨著唐代江南的持續開發,宣州的經濟、軍事地位日益提高,唐前期,宣城實際上成了江南的三個中心城市之壹,江南西道按察使也設在宣州。(《冊府元龜》卷162《帝王部8226;命使二》)。加上唐朝廷移民江南的政策,宣州的人口持續增長。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宣州當時人口88萬,在長江東西各州人口中為第壹,也遠遠超過安徽江北、淮北各州人口。薛邕任刺史時,“勸農殖谷,百谷年豐,通商鬻貨,萬貨雲叢,闡道都會,敦儒泮宮”。(《全唐文》卷990闕名《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宣州北臨長江,境內江河瀠帶,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從州城到長江有水道相通,農業商貿業都很發達,“魚鹽滿市井,布帛如雲煙”。(《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元稹曾談及宣州說:“宣城重地,較緡之數,歲不下百余萬。管幹劇職,靈鹽近戎,分務簡僚,不易宜稱。”(《文苑英華》卷412《授盧萼監察裏行宣州判官制》。)特別是在安史之亂後,北方戰亂不息,而這裏卻壹直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成為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壹,再加上這裏山川秀美,北有長江東去,境內有青弋江、水陽江縱橫,南漪湖點綴其間,宛溪、句溪環抱城區,敬亭山、麻姑山諸峰錯落,這樣優美的環境,經歷代先人不斷開發治理,漸成江南名邑。這塊青山綠水不僅孕育了不少有名的詩人,同時又吸引了很多的外地人來此遊覽,任職,寓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歌。與此同時,宣紙、宣筆、徽墨作為這片大地上的神奇造化,深深吸引著人們反復吟詠、歌唱宣城。由於這些原因,這裏的文化在唐代達到了壹個高峰,被世人譽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詩人地”。
經檢索《全唐詩》,《宣州誌》,《名人與宣州》,唐代與宣城有關的詩人大約有150余人,其中土生土長於宣城的唐代詩人有劉太沖,劉太真,羅立嚴,以及唐末至南唐的梅遠,邵拙,高遠矩,還有晚唐較有知名度的三位詩人許棠,汪遵之,李鹹用。
寓居宣城的詩人人數眾多、作品豐富、影響較大。盛唐、中唐有四位在中國文學史上處於頂尖位置的詩人、文學家客居宣城,他們是李白、韓愈、柳宗元、白居易。753年秋,時李白五十三歲,他第壹次來到宣城,與崔成甫、宇文太守遊。並作《山中問答》壹詩。其後又六次來宣城,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句。韓愈從其父輩起,就有田產在宣城,其叔韓雲卿擔任過廣德縣令。韓愈自少年起就與嫂、侄居住於宣城,在這裏完成了他的科舉教育,成年後入京應舉,中間也多次回過宣城。晚年他的侄孫韓湘進士及第回江南入幕,臨別時,他動情地寫下《示爽》壹詩。白居易的從叔白季康任溧水令,幾個堂兄都在宣城相鄰的州縣任職,他多次來宣城,並在宣城通過州試在舉解到禮部參加省試,他是屬於宣州的舉子。除這些人外,寓居宣城的還有張南史、查文徽、靈澈、清越等。
任職宣城的詩人經查閱《全唐詩》、《宣州誌》、《名人與宣城》,大約有裴耀卿、季廣琛、路應、範傳正、令狐楚、崔群、於傲、沈傳詩、裴休等20余人。這些詩人中有些人文名、官位都很高,如裴耀卿、範傳正、令狐楚、沈傳詩、等都官至宰相。宣城使府詩人特別要提的是杜牧。杜牧除了從沈傳師任職此地壹次外,五六年後又來此地在崔鄲幕中任職兩年,前後任職四五年,這時杜牧詩名已經很高了,任職期間,他與僚友廣泛交往唱和,對宣城詩風的興盛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遊歷宣城並留有詩作的詩人,經查閱《宣城縣誌》和《全唐詩》,大約有20多位,有邢巨、王昌齡、劉長卿、劉禹錫、陸龜蒙等人。邢巨,揚州人,遊宣城時著有《遊宣城琴溪同武平壹作》。王昌齡遊宣城是在天寶中遭貶途經宣城,並留有詩作。陸龜蒙、劉滄等則流連於宣城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安史之亂”之後,前往宣城這塊太平地的詩人更多,如朱慶余、羅隱、李群玉等。
其他在詩作中提及宣城的詩人不勝枚舉,這壹串長長的名單囊括了有唐壹代主要的壹線詩人,這些詩人,在宣城做官或遊歷,他們為這裏的山水所陶醉,興致所至,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華章和經久不衰的傳說。從此以後,歷代文人墨客踏著先賢的足跡,爭相來這裏憑吊懷古,千古絕唱在這裏久久回響,在山水之前久久回蕩,宣城就這樣和文學史緊緊地連在壹起,成了文學史上的壹個註腳。
唐詩是華夏文化中的壯麗篇章,而詩人對宣城的吟詠則是其中的重要壹頁,與宣城有關的唐詩數量經檢索《全唐詩》,大約有290余首,唐詩的題材十分廣泛,在所有唐詩中,寫某壹具體地區人事,風物的詩只是其中的壹個很小的份量,即使有關宣城壹地的詩占全部唐詩的1/200,寫有宣城詩作的詩人占全部唐代詩人的1/50,這也是壹個很大的比例,(《名人與宣城》),這“宣城唐詩三百首”已成為宣城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蘊涵著豐富的政治經濟史料,人文活動史料,社會生活風俗史料,所具有的價值不可估量。許多作品寫到的人員活動連接起來,就是壹幅歷史畫卷的再現,這些詩寫到地方物產,人文風俗,對人們了解和研究唐代宣城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那麽宣城拿什麽來迎接四方遊客,從而吸引眾多遊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吟賞不絕呢?又是憑借什麽獲得“詩城”殊榮的呢?答案還在他們留給宣城的近三百首唐詩裏。
壹,“江城如畫裏”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月,雙橋落彩虹。
人煙塞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首詩是李白三遊宣城,登謝脁樓,望江城景色緬懷前代詩人謝脁時所作,全詩不僅表達了他對謝脁的深深懷念之情,也生動描繪了優美的宣城風光。謝脁是南齊著名詩人,南齊明帝建武年間任宣城太守,他“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為官清廉,勸民教士的惠績較多。而且他在宣城留下的大量詩歌也是給宣城留下的壹筆寶貴的財富,他的詩歌充滿了對宣城美景的贊頌和對宣城父老鄉親的誠摯熱愛,正是這些詩歌吸引歷代文人紛至沓來,歌詠美景,憑吊先賢,李白“壹生低首謝宣城”,對謝脁欽佩之至,他壹路追隨謝脁足跡,曾先後七次下宣城,留下了眾多佳句名篇,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這首《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雲之作。詩歌首兩句直抒郁結,以十壹字的句式壹氣呵成,抒發了長期以來因政治遭遇而產生的憂憤、郁悶,讓人看到壹個心煩意亂、煩躁不安的李白。然而面對宣城的寥廓天空,面對謝脁樓的萬裏長風,詩人又變得逸興湍飛精神爽朗,之前的郁悶壹掃而光,仿佛壹切的煩憂又飛到九霄雲外去了,頓時產生了壹種思飛的逸興和攬月之誌,然而作者畢竟身在塵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這更加重了作者內心的苦悶,於是作者想要抽刀斷水,通過逃避現實來求得內心的安靜,“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強烈的抱負和倔強的性格註定了他壹生愁苦,宣城的美景只能引發詩人對先賢的無限懷念,想求得真正的灑脫,還要寄希望於“明朝”。作為宣城的人文景觀之壹,謝脁樓不僅因謝脁而得名,更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文人墨客投詩獻贈。謝脁樓建在宣城市區最高處,登樓遠脁,整個宣城風光盡收眼底,並且下臨宛溪,遠脁敬亭,因此有“詩樓郡城北,窗牖敬亭雲。”(《宣城北樓昔從順陽公會於此》鮑溶),“香連日彩浮綃幕,溪逐歌聲繞畫樓,可惜登臨佳麗地,羽儀須去鳳池遊”(《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抒懷》),“陪泛芳池醉北樓,水花繁艷照膺州”(《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後池兼北樓宴二首》許渾)等等許多對謝脁樓的褒贊。
宣城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在唐詩中還有很多表現。對宣城景點作全面描寫的是李白,李白詩中寫敬亭山的有13次,宛溪11次,琴溪6次,謝脁樓5次,在李白之後描寫宣城景點最多的詩人是杜牧,他寫的最多的是開元寺,***7次,其次是宛溪、謝公樓、水西寺,敬亭山,被唐代詩人吟詠最多的是敬亭山,***31次,敬亭山簡直成了宣城的代名詞。
敬亭山,橫亙於宣州市北郊風景秀麗的水陽江畔,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而改名敬亭山,是壹處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壹身的遊覽勝地,由於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遂被人們譽為“千古詩歌之山”,敬亭山為何如此出名?這要從南齊大詩人謝脁說起,謝脁出任宣城太守時,常吟詩贊頌敬亭,還特地在山上築樓覽勝,領略大自然的風光,以清新的筆觸寫出了“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等許多佳句名篇,勾勒出壹幅幅淡遠而有情致的水墨畫,開創了山水詩的新風,這座享譽千年的“江南詩山”也壹舉成名,大詩人劉禹錫也說:“宣城謝守壹首詩,遂使名聲齊五嶽”。
唐代大詩人李白“壹生低首謝宣城”,其詩歌深受謝脁影響,他對宣城敬亭山可謂情濃義重,大約在天寶十二年(753年),李白第壹次來宣城便落腳敬亭山下,敬亭山的美景加上對謝脁的仰慕,使得他從此與敬亭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宣城作詩42首,有14首寫到敬亭山,其中最著名的是《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宣州誌》中還有後四句:“合沓牽樹峰,奔來鎮平楚,中間最高頂,仿佛接天語。”)。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二年(753年)李白秋遊宣城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長期的漂泊失誌,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緒,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詩歌前兩句以動襯靜,把敬亭山的孤寂寫神了,仿佛在壹陣鳥鳴之後,山顯得格外清凈,在壹片白雲漂走之後,山顯得特別的清幽。正是這樣的孤寂與清幽讓作者仿佛找到了知音,因此詩的後兩句,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在壹片寥廓而寂靜的環境中,詩人與山相互守望著,“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就好象在作者眼中,山也是有情義的,他可以讓作者忘卻人世的無情,沈醉在清新飄逸的美景中。“敬亭白雲氣,秀色連蒼梧,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贈宣城靈源寺仲浚公》),與前詩不同的的是這首詩改變了以前壹切都遠離敬亭、遺棄詩人的象征手法,而以白雲點綴、溪水襯托,從而顯得敬亭更為秀氣,更有靈性,難怪作者說“洗心向溪月 ,清耳敬亭雲,築室在人境,閉門無世喧”(《別韋少府》)詩人對敬亭的喜愛,竟達到了想築室於此的地步。同樣結廬人境,李白似乎沒有淘淵明來得灑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淘淵明是“心遠”,而李白則須“閉門”,可見李白心中仍有東西放不下,他在《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壹詩中說“ 汰絕目下事,從之復何難!百歲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強食不成味,清晨起長嘆。”見世風日下,想壯誌未酬,李白怎能不失望傷心?在詩人的筆下敬亭山簡直成了壹座仙山,而他也想追隨仙人足跡,仙遊而去:“敬亭壹回首,目盡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聞此遊盤。 溪流琴高水,石聳麻姑壇。 白龍降陵陽,黃鶴呼子安。 羽化騎日月,雲行翼鴛壹作鹍鸞。 下視宇宙間,四溟皆壹作空波瀾。 汰絕目下事,從之復何難! 百歲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強食不成味,清晨起長嘆。 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敬亭的清幽與靈氣在釋道之風盛行的唐代,的確適合文人們參禪悟道。陸鬼蒙在《寄友人》壹詩中說“敬亭寒夜溪聲裏,同聽先生講太虛,上得雲梯不回首,釣竿猶在五湖邊”,敬亭更是成了凡塵俗世與天上仙宮的交會處了,詩人都想在此超脫,羽化升仙。不只李白喜愛敬亭山,唐代題詠敬亭的詩作還有很多,如“遙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飛盡柳花初”(《贈謝石先輩歸宣州》劉禹錫),“南浮龍川月,東下敬亭岑(《送處士自番禺東遊便歸蘇臺別業》李群玉),“謝安團扇上,為畫敬亭雲”(《送人往宣城》潘佐)。
太白愛敬亭山,而杜牧好開元寺,在他寫宣城的40多首詩中,有關開元寺的就有7篇。開元寺塔始建於西晉永寧年間(公元302年),塔名隨寺名而更名。初名永寧塔,唐稱開元塔,宋為景德寺塔,亦稱多寶塔,從始建至今已有1700年歷史。塔位於開元寺右側,現寺廟已毀於戰火,但這座千年古塔風光依舊,它南與謝脁樓、鱷魚湖,北與廣教寺雙塔、敬亭山,交相輝映。歷代文壇巨匠李白、杜牧、白居易、文天祥、梅堯臣、湯顯祖以及佛門高僧黃蘗、鑒真等曾經先後登臨,並留有大量詩文。
杜牧寫開元寺尤以這首《題開元寺水閣閣下腕溪夾溪居人》為代表,“六朝文物草空連,天淡雲閑古今同,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壹笛風,惆悵無因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這首詩寫於唐文宗開成年間,當時杜牧在宣州任宣州團練判官,期間經常來開元寺遊賞賦詩,這是杜牧第二次來宣州,八1年前沈傳詩任宣歙觀察使時,杜牧曾在沈的幕下任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遊鬢白子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陪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壹幅巨大的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攙和著水聲,隨著歲月壹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今”和“古”相溝通,詩中把宣城風物描寫得很美,並再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裏”、落日樓臺壹笛風”這樣壹些鮮明的形象,詩的節奏和語調輕快流淌,給人以爽利的感覺,讓人對宣城留戀往返,(有同樣特色的還有他的另壹首詩《宣州送陪坦判官往舒州時牡欲赴官歸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嬌,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樹柳拂橋,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壹寂寥。”詩中寫的是宣城的早春,空氣清新,陽光明媚,芳草鮮美,而正是在這樣的美景中,好友離別,正是以樂景寫哀情,景色越美,傷情越濃。)同樣面對開元寺,作者產生古今遐思的還有另壹首詩,《題宣州開元寺》,“南朝謝脁城,東吳最深處,,雲國去如鴻,遺寺藏煙塢,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青苔照朱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暉粉墻,閱景無旦夕,憑欄有古今留我酒壹樽,前山看春雨。”
此外,杜牧還有特寫到開元寺的,《寄題開元寺》:“松寺曾同壹鶴棲,夜深樓臺月高低,何人為依東樓柱,正是千山雪漲溪。”《題開元寺南樓》:“小樓才受壹床橫,終日春山酒滿傾,可惜和風夜來雨,醉中虛度打窗聲”《宣州開元寺贈唯真上人》:“曾與經山為小師,千年僧行眾人知,夜深樓臺當禪處,齋後鐘聲到講時,經雨綠苔侵古畫,過秋紅葉落新詩,勸君莫厭江城客,雖在風塵別有期,”《題宣城開元寺》張喬:“誰家煙徑長莓苔,金碧虛欄竹上開,流水遠分山色斷,清猿時帶角聲來,六朝明月唯詩在,三楚空山有雁回,達理始應盡惆悵,僧閑應得話天臺。”
除此之外,江城如畫還體現在其它的山水風光中,如宛溪“吾憐宛溪館,百尺照心明,何謝新安水,千尋見底深!白沙留月色,綠竹助秋聲,卻哭嚴湍上,於今獨擅名”(《題宛溪館》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李白《清溪行》);“清溪勝桐廬,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傾側,彩鳥昔未名,白猿初相識,不見同懷人,對之空嘆息”(《宣城清溪》)。再如水西寺:“大殿連雲接爽溪,鐘聲還與鼓聲齊,長安若問江南事,說道風光在水西”(宣宗李忱《題涇縣水西寺》)。天宮水西寺,雲錦照東郭,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李白《遊水西簡鄭明府》)。
《念昔遊》第三 杜牧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水西寺”即天宮水西寺,是宣城涇縣水西山中很有名的壹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勝者曰‘華嚴院’,橫跨兩山廊蕪皆閣道,泉流其下”(《江南通誌》)。李白曾到此遊覽,並題有《遊水西簡鄭明府》壹詩。杜甫此詩開門見山,提到李白在此題詩壹事,李白詩中雲:“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憩泊。”描寫了這壹山寺佳境,杜牧將此佳境凝練為“古木回巖樓閣風”,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點,橫跨兩山的建築用閣道相連,四周皆是蒼翠的古樹、綠竹,淩空的樓閣之中,山風習習,多美妙的風光!李白壹生曾坎坷蹭蹬,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在此不僅與李白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遊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後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中。三、四句合起來,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在蒙蒙的細雨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似罪若醒的詩人,漫步在這壹帶有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麽陶然自得,此詩二、四句寫景既雄俊清爽,又纖麗典雅,詩人完全沈醉在這如畫的山景中了嗎?還是借大自然的景致來絳蕩自己心中之塊壘呢?也許兩者都有吧。
二,“宣州太守賢”
《送張周二秀才謁宣州薛侍郎》
權德輿
儒衣兩秀才,春棹谷溪船,湖月供詩興,片風貴酒錢。
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不用愁羈旅,宣城太守賢。
這是詩人安慰前去拜謁他的兩個秀才時所寫的詩,權德輿曾在宣城做官多年,對宣城的情況自然很清楚,於其說“不用愁羈旅,宣城太守賢”是安慰二書生的話,不如說這是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
或許這要歸功於謝脁,南朝謝脁在宣州做太守時政治清明,民風淳樸,謝脁也深受百姓愛戴,以至人們以“謝宣城”稱之,而後來的文人墨客皆好以“謝守城”、“謝脁城”、“謝公城”代指宣城。如:“南朝謝脁城,東吳最深處”(杜牧《題宣州開元寺》),“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杜甫《陪裴使君登嶽陽樓》),“重引池塘思,還登謝脁樓”(許棠《送前汝州李侍禦罷歸宣城》),“敬亭山下百傾竹,中有詩人小謝城”“謝公趁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詩人謝脁成為為官的榜樣,而宣城則成了人們向往的聖地:“宣城文雅地,謝守聲聞融”(《送任載齊古二秀才自洞庭遊宣城並序》孟郊),“我來宣城郡,飲水仰清潔”(《贈別翟十三長官》顧況)。“也解為詩也為政,儂家何似謝宣城”(《題新居寄宣州翟相公》白居易)。
人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在昔日謝守的地方做官,就該做出點政績,作出點樣子來,於是宣城出現了不少“賢太守”,宇文要算是有名的壹位了:
《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 》
李白
白若白鷺鮮,清如清唳蟬。 受氣有本性,不為外物遷。 飲水箕山上,食雪首陽顛。
回車避朝歌,掩口去盜泉。 岧峣廣成子,倜儻魯仲連。 卓絕二公外,丹心無間然。
昔攀六龍飛,今作百煉鉛。 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 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
閑騎駿馬獵,壹射兩虎穿。 回旋若流光,轉背落雙鳶。 胡虜三嘆息,兼知五兵權。
槍槍突雲將,卻掩我之妍。 多逢剿絕兒,先著祖生鞭。 據鞍空矍鑠,壯誌竟誰宣?
蹉跎復來歸,憂恨坐相煎。 無風難破浪,失計長江邊。 危苦惜頹光,金波忽三圓。
時遊敬亭上,閑聽松風眠。 或弄宛溪月,虛舟信洄沿。 顏公二壹作三十萬,盡付酒家錢。
興發每取之,聊向醉中仙壹作眠。 過此無壹事,靜談秋水篇。 君從九卿來,水國有豐年。
魚鹽滿市井,布帛如雲煙。 下馬不作威,冰壺照清川。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賢。
時時慰風俗,往往出東田。 竹馬數小兒,拜迎白鹿前。 含笑問使君,日晚可回旋?
遂歸池上酌,掩抑清風弦。 曾標橫浮雲,下撫謝朓肩。樓高碧海出,樹古青蘿懸。
光祿紫霞杯,伊昔忝相傳。 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富貴日成疏,願言杳無緣。
登龍有直道,倚玉阻芳筵。 敢獻繞朝策,思同郭泰船。 何言壹水淺,似隔九重天!
崔生何傲岸,縱酒復談玄。 身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 鳴鳳托高梧,淩風何翩翩!
做人做的清清白白,不為物遷,做官更是政通人和,童叟稱賢。這樣的太守不辱君子頭銜。
在宣城做官的詩人中裴耀卿文名官位都很高,他曾官至宰相,在做宣城太守時,也是政績顯赫:“遠近聞佳政,平生仰大賢”(《當途界寄裴宣州》張九齡);還有張太守,“江山飛麗藻,謝守讓前名”(《奉和宣城張太守南亭秋夕懷友》錢起);趙太守:“趙得寶符盛,山河功業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六國揚清風,英聲何喧喧?大賢茂遠業,虛竹光南藩”(《贈宣城趙太守悅》李白)。
除此之外,李白在其詩中經常提到其堂弟李昭,李昭曾做宣州太守,李白贊之曰:“宗英佐雄郡”,“爾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閑,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正是為官清閑,太首好客,雲月姣好,才引得詩人紛紛前來“暢乎遐覽”(《送郡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州》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