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虛與實
談古典詩詞鑒賞中的虛和實 虛實理論原本是壹對哲學範疇,但在我國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中,這壹理論卻被廣泛運用。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裏的虛和實》壹文中對中國的戲曲、繪畫、書法、建築、印章、舞蹈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和實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國的古典文學特別是古典詩詞中,存在著大量的虛和實結合的現象。古典詩詞中的虛實與其他作用於視覺聽覺藝術形式中的虛實有相通之壹、古典詩詞中的虛實與繪畫藝術中的空白藝術的關系 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壹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八大山人畫的魚,齊白石畫的對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畫面雖空靈卻有韻味。這都是運用了空白的手法,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觀眾,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想像,重現藝術的美好境界。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有這種現象,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麽樣子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通過想像來補充。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我國的古典詩歌,語言精練,言簡意豐,有許多詩歌都運用了這種空白藝術,特別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的詩多是如此。虛實結合,二、虛實與烘托手法的關系 詩人在刻畫人物或描寫景物,當難以正面表達或詩人著意追求壹種委婉含蓄之美時,常采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引發讀者想像,從而引起審美的體驗。如《陌上桑》,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詩人分別之時淒涼的心境。“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聲美妙動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這兩種虛實手法與繪畫、戲曲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實手法是相通的,但詩歌作為壹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三、 實與情景的關系 人們在分析藝術作品虛和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 。這壹現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兩句詩字面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的寫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壹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是實景;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虛。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寓理的寫法。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歷盡坎坷而最終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詩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誌,是虛。這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托物言誌的寫法。以上幾例,作者把主觀上的情、誌、理依托於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從表達的內容看,是情和景的關系;四、虛實與比喻 比喻是壹種修辭手法,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壹種表達技巧。詩人用這種方法對具體景物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用壹比喻,把多而不絕的 “愁”物化為壹江東流的春水,形象地表達出來。又如賀鑄的《青玉案》: “試問閑愁多幾許,壹川煙柳,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用帶有誇張色彩的比喻,變無形為有形,寫出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感傷和愁苦。“壹川煙柳”、“滿城風絮”及“梅子黃時雨”,極言閑愁之多,無法排遣。這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從虛實的角度看,是化虛為實,以上四種類型虛實結合的現象實際上與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藝術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詩歌鑒賞所探討的範圍之內,五、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 作者把已逝之景寫入詩詞中,大多是通過與當前的實景構成某種關系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懷。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三句,極寫往昔的繁華生活,與詞人當時無限淒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以虛襯實,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凸顯出夢醒後的濃重的悲哀。這種通過寫已逝之景,虛實結合表達感情的詩不少。特別是借古諷今的懷古詩大多運用這種寫法。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李白的《越中覽古》、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六、當前之景為實,設想未來之景是虛 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是設想未來之境,詩人把它與當前之景當前之情進行對比或烘托,以虛襯實,來抒發心中的情懷。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酒醒夢回所見到的景象。弱柳扶曉風,殘月掛枝頭,這是虛寫。詞人設想的這種淒清的景象,為面前與戀人分別的場景平添了壹層惜別感傷之情。七、從己方的角度寫為實,從對方的角度寫為虛。 這種寫法與前壹種似同實異。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對對方進行設想,不同之處在於後壹種設想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的,所以有人稱之為對寫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末解憶長安。”此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身陷長安時思念妻子兒女之作,原本是詩人思念妻子兒女,而詩人卻采用了“對寫法”。從對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裏如何對月思念自己。有評論家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這種寫法比說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但感情卻達到了雙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沈,因而更加動人,藝術感染力更強。常見的運用“對寫法”的詩詞還有高適的《除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歐陽修的《踏莎行》。這樣虛實結合,溝通了雙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斷腸之痛,,八、客觀之景為實,夢境、仙境、誓願為虛 通過寫夢境、仙境來抒發感情、表達理想的詩詞,最有名的當數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作者用瑰麗的詩句寫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與美麗,反襯了現實世界的兇險和醜惡,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憎惡。又如李清照的《漁家傲》: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詞人塑造了壹位關心民瘼的溫和的天帝形象,反襯了畏懼強敵,壹路逃竄,置百姓於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無能朝廷。“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詞人雖才華出眾,但她卻無力挽大廈於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過幸福美好的生活,從而反襯了現實世界的苦難和無望。此外,常見的還有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以夢境來寫對亡妻思念,虛實結合,可見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漢樂府詩《上邪》設想了“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種景象,而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是虛寫,女主人公把這些作為“與君絕”的條件,更突出了誓死不“與君絕”的堅定信念,這種誓願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忠貞不渝,海枯石爛不變心。這類詩中,最奇的要數劉過的《沁園春》(鬥酒彘肩)詞人把與杭州頗有淵源的幾位大詩人白居易、蘇東坡、林逋(此時白居易過世已350余年,東坡、君復也均已作古)請到詞中,飲酒賦詩,化用他們描寫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詞。想象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