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落日美的詩句

描寫落日美的詩句

1. 關於落日美的詩句

關於落日美的詩句 1.夕陽景色美的詩句

1、送靈澈上人

唐代: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背著鬥笠披著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2、湖上

宋代: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群鶯在不停的鳴叫,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群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著夕陽余暉,伴著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劃著壹只只船兒盡興而歸。

3、村居

宋代: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壹派田園風光。槿花稀疏,壹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

4、江外思鄉

唐代:韋莊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壹絲絲。

我長年在外,每年壹到春天的時候,獨自在他鄉不勝悲傷,坐在樹下飲酒,那樹上的黃鶯也應該了解我思鄉的心情吧。看到江岸漸落的殘陽,就仿佛心腸被撕扯成片片柳葉。

5、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唐代: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夕陽越過了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忽然昏暗靜寂。月照松林更覺夜晚清涼,風聲泉聲***鳴分外清晰。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盡,煙靄中鳥兒剛歸巢安息。丁大約定今晚來寺住宿,獨自撫琴站在山路等妳。

6、書河上亭壁

宋代:寇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壹半秋山帶夕陽。

寬闊的黃河,只有不多幾條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滾滾,壹派渺茫。我獨自登上河邊的亭子,斜靠著欄桿,愁緒像河水,源源不斷。那河邊、遠處,蕭瑟秋風中,有片稀疏的樹林,林後是聳立的高山,壹半沐浴著西斜的陽光。

7、禾熟

宋代:孔平仲

百裏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陣陣西風,吹過平原,帶來了禾黍的芳香;濺濺流泉,瀉入溝渠,打谷場上壹片繁忙。只有它———經過了壹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閑適地躺在山坡上,嚼著草,沐浴著金色的夕陽。

8、題畫

明代: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

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雲深處啼。

碧綠的水,殷紅的山,映襯著老夫的拐杖,夕陽落下,在小橋的西邊。老夫低吟著,不經意地驚起了溪鳥,它們飛入亂雲的深處啼嗚著。

9、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壹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太白星向我問候,要為我打開天關。我願乘那清風而去,飛行於那浮雲之間。舉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飛行似乎已無山巒阻礙。壹旦離別武功而遠去,什麽時候才能回還呢?

10、初夏

宋代:朱淑真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竹子在微風中將清雅的影子籠罩在幽靜的窗戶上,成雙成對的鳥兒正在夕陽下盡情地喧噪鳴叫。在這海棠花雕謝、柳絮飛盡的初夏,只覺炎熱的天氣使人感到乏困,白晝也開始變得漫長。

2.描寫落日美的詞

春光明媚

落日余暉

美妙絕倫

如癡如醉

赤朱丹彤

光焰柔和

夕陽西下

落日余暉

晚霞滿天

夕陽正美 夕陽如血 夕陽如丹 夕陽如火 太陽嫣紅

夕陽欲墜 夕陽將墜 夕陽將落 夕陽西墜 夕陽西照

夕陽將沈 夕陽斜照 夕陽映照 夕陽殘照 夕陽晚照

夕陽西落 夕陽西下 夕陽西沈 夕陽入山 夕陽余輝

殘陽似血 殘陽如血 殘陽夕照 殘陽消盡 斜陽淡照

斜陽落山 紅日平西 紅日西斜 紅日西墜 紅日西沈

日近黃昏 日頭西落 日頭偏西 日影西斜 日傍西山

日頭西斜 日頭壓山 日頭西沈 日頭西墜 日薄西山

日落西山 日頭剛落 日落西天 日出日落 金烏西墜

落日熔金 落日余暉 西山日落 壹輪斜日 壹抹夕陽

壹縷夕陽 徐徐降落 陽光初照 陽光撫照 陽光普照

陽光和煦 陽光明媚 陽光明麗 陽光燦爛 波光粼粼

陽光耀陽 陽光艷麗 陽光正烈

陽光很足 陽光熾熱 陽光暴熱 陽光炫耀

陽光西斜 陽光暗淡 陽光直射 日光斜射

朝暉燦爛 燦爛朝暉 燦爛光輝 朝暉滿地

金色陽光 金光耀目 金光萬道 金光萬丈

光芒四射 光芒萬丈 萬道金光 霞光萬道

晚霞夕照 艷艷陽光 放射光芒 金輝斜照

余輝燦燦 令人目眩 色彩斑斕 壹縷陽光

壹團紅光 壹絲亮光 金盤滾動

希望采納

3.形容夕陽景美的詩句

1、小店青簾疏雨後,遙村紅樹夕陽間。

2、空林網夕陽,寒鳥赴荒園。 3、千秋釣舸歌明月,萬裏沙鷗弄夕陽。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4、鳥聲幽谷樹,山影夕陽村。

5、東方紅陽再度起,何時落入青山後 6、壹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柳乍和煙。倩魂銷盡夕陽前。

7、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8、夕陽在西峰,疊翠縈殘雪。

9、河水平秋岸,關門向夕陽。 10、夕陽薰細草,江色映疏簾。

11、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12、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13、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

14、高城滿夕陽,何事欲沾裳。 15、閶閭城碧鋪秋草,鳥鵲橋紅帶夕陽。

16、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17、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18、東風漸急夕陽斜,壹樹夭桃數日花。 19、幾百黃昏聲稱海,此刻紅陽可人心。

20、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21、壹溪綠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陽。

22、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23、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

24、橫煙秋水上,疏雨夕陽中。 25、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

26、日晚菱歌唱,風煙滿夕陽。 27、南憶新安郡,千山帶夕陽。

28、形影騰騰夕陽裏,數峰危翠滴漁船。

4.描寫日落優美的句子、詞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下面寫幾個偏點的:

明代當塗詩人陶安的《 采石晚渡》詩:“殘霞遠樹水雲中,淮甸江鄉有路通。沙影分開晴浪白 ,櫓聲搖落夕陽紅。風前宿鷺投疏葦,岸上征人望短篷。幸有娥眉解迎客,無勞更嘆暮途窮。”

元代著名畫家吳鎮的《子久春山仙隱》詩:“山家處處面芙蓉,壹曲溪歌錦浪中 。隔岸遊人何處去?數聲雞犬夕陽紅。”

蘇曼殊七絕《 吳門》(十壹首其八):“萬樹垂陽任好風,斑雉西向水田東。莫道碧桃花獨艷,澱山湖外夕陽紅。”

楊錫紱七絕《查園》:“花枝落盡畫簾空,亭角蛛絲半網蟲。只有青蟬仍抱樹,盡情啼到夕陽紅。”

趙 翼五律《太湖暮歸》:“暝色湖波凈,舟行似鏡中。天連秋水碧,霞借夕陽紅。鷺飽翎梳雪,牛歸尾掉風。葦間聞鼓木世,晚唱起漁翁。”

5.形容落日的美景詩句

1、采桑子·殘霞夕照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雲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譯文

西湖風光好,妳看那夕陽映著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塢,長滿水草的小洲壹片橙紅。寬廣的湖面波平似鏡,小船橫靠在那靜寂無人的岸邊。浮雲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欄桿邊上涼風習習,帶來了陣陣蓮荷清香。這拂水的涼風,吹醒了遊人的酒意。

2、落日憶山中

唐代:李白

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花落時欲暮,見此令人嗟。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

譯文

雨後原野壹片翠綠,煙景渺茫, 晴空裏余霞像壹幅幅綺錦。

東風跟隨春姑娘回來了,催開了我家的鮮花。

現在正是花落日暮的時候,怎麽不讓人嗟嘆不止?

我想去遊名山大川,找仙人學道煉丹砂金丹。

3、落日悵望

唐代:馬戴

孤雲與歸鳥,千裏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譯文

片片孤雲和那歸林鳥兒,頃刻間已是飛馳千余裏。

想起了我長久離開家園,滯留在異鄉只能空嘆息。

斜陽余輝灑落高大樹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燒。

臨水卻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為害怕容顏已變改。

4、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裏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翺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5、登樂遊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6.關於夕陽的美好詩句

1) 獨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陽。——儲嗣宗《南陂遠望》

2) 東風漸急夕陽斜,壹樹夭桃數日花。——來鵠《惜花》

3) 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陽間。——李端《春遊樂》

4) 愁客葉舟裏,夕陽花水時。——岑參《還東山洛上作》

5) 南憶新安郡,千山帶夕陽。——皇甫曾《寄劉員外長卿》

6) 夕陽薰細草,江色映疏簾。——杜甫《晚晴》

7) 橫煙秋水上,疏雨夕陽中。——杜牧《秋霽寄遠》

8) 客尋朝磬至,僧背夕陽歸。——崔峒《登蔣山開善寺》

9) 耿湋河水平秋岸,關門向夕陽。——《送胡校書秩滿歸河中》

10) 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元稹《送盧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