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沒兩岸文化傳承的作文(非演講稿)速求!!!!謝謝!!

有沒兩岸文化傳承的作文(非演講稿)速求!!!!謝謝!!

第壹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其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古人的天人合壹,今人的科學發展;古人的剛柔並濟,今人的和平***處;古人的“局力重民”,今人的“以人為本”;古人的天下大同,今人的和諧社會。世間萬物無不追求統壹發展。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似乎已沒有文化的隔閡,時間與空間的枷鎖已經被網絡和信息技術徹底拆除。再也看不到曲水流觴把酒賦詩的浪漫情懷,看不到九層臺上的巫舞搖曳,聽不到月下江畔的簫聲幽咽,聽不到囊螢映雪的瑯瑯書聲。無論高樓林立的學府裏,還是竹籬茅舍的鄉村中,無論是獨居壹室的枯坐時,抑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裏,有文化良知的人都應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根基在哪裏?我們的文化認同在哪裏?我們的文化長河將奔向何方?

歌舞升平裏,為什麽就沒有壹點空間傳遞文化的火苗?為什麽就沒有壹點點淡雅之心。離開這俗世壹會,去感受那漸行漸遠的遠古絕響?

傳統文化是美的,只是我們沒有靜心去感受;傳承文化是快樂的,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參與。《梅花三弄》的曼妙旋律,《清明上河圖》的精工妙繪,《空城計》的抑揚頓挫,哪壹件不散發著文化的芬芳,妳感受到了嗎?妳體驗的是超凡脫俗的美與快樂。

追求時尚與個性是人類的天性,而能與傳統文化交心,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壹份力,得到的將是永遠的時尚與個性。手中緊握住壹把打開文化的鑰匙,將那把封住文化長河的大鎖打開,讓文化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陽光、空氣和水,讓它們成為我們的血液。

打開這把鎖住文化的鎖的鑰匙,其實就在我們心中,只有我們心中這把無形的鑰匙才能打開那把無形的鎖。紛繁世界有太多的韻華,只要我們保持那顆追求的心,文化的土壤便會滋潤著我們。

依稀中,妳是否聽到洞庭湖畔範仲庵的深沈呼喚,妳是否看見李煜在七夕的月下填詞賦詩的幽幽哀傷

第二篇:

在人民網7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仲的評論文章說,要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壹家親;壹衣帶水壹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文章說,臺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臺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臺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臺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臺灣和諧***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臺灣的特色,這壹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臺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臺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臺灣信徒甚眾,由於臺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臺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臺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臺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壹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臺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臺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壹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壹個很好的開端.

當妳走在臺北街頭,看看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聽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細語,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殷勤,妳也許會發現,其實,臺灣每壹個人都在做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因此,妳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欣喜,因為,這才是臺灣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臺灣,用心去品味與我們血脈相連的臺灣的兄弟姐妹,多找***同點,或許妳會發現壹個不壹樣的臺灣,壹個令人難忘又神往的臺灣,這對於我們多做臺灣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由於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都壹模壹樣,現實是肯定存在著差異,我們要找到差異,更要尋找***同的地方。而我們***同的價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不論是祖國大陸或者是在寶島臺灣,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較認同,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更深深體會到這些***同價值觀對文化的創新,企業的發展,兩岸的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臺灣雲門芭蕾舞就是以傳說中的故事,結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繹得令人神往,而我們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飾,風俗習慣,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兩者雖然沒有什麽直接的關系,但說明海峽兩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許多***同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