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看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斬樓蘭終不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唐代著名詩人。出身貧寒,開元十五年中進士,曾遊西北邊塞。
註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平調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生活。青海:指青海湖壹帶,古稱西海。雪山:甘肅的祁連山。玉門關:漢武帝時的設置,甘肅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孤城:指陽關,舊址在甘肅省敦煌西南部。樓蘭:古代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羌縣、羅不泊壹帶,這裏泛指西北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3:
"海市蜃樓"是太陽光遇到不同密度的空氣而產生的折射現象。
在大沙漠裏,白天太陽使沙表層氣溫迅速上升,加上空氣傳熱性能差,無風時,垂直方向的氣溫差很大:上冷,空氣密度大;下熱,空氣密度小。當太陽光從高空密度大的空氣層進入下面密度小的空氣層時,光的速度發生變化,產生折射,從而將遠處的綠洲映射到人們面前,使人們產生壹種幻覺--"海市蜃樓"。
同樣,在江、湖、海面上,也會出現"海市蜃樓"現象,其形成原理類似。
回答者:sfczs - 試用期 壹級 3-18 12:49
--------------------------------------------------------------------------------
在我國北部疆域,從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盟到新疆的帕米爾高原,呈弧形帶狀分布著浩瀚的沙漠和沙地,人民的生活極其貧困。解放後,國家對該地區十分關註,1959年國務院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了西北六省(區)首次治沙工作會議,發出了“向沙漠進軍”的召喚。為了貫徹這壹精神,在中國科學院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治沙隊,並任命鄧叔群為隊長,陳道明、黃秉維、劉慎諤、侯學煜為副隊長,組成了除有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外,還有部分有關專業的高等院校師生參加,總計1000多人的考察隊伍。為了揭開沙漠中的奧秘,取得第壹手科學資料,制定了深入沙漠地區全面考察和定點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針。於是在對各大沙漠進行考察的同時,又在寧夏的靈武、沙坡頭,陜北的榆林,內蒙古的磴口、頭道湖,新疆的托克遜,青海的格爾木,甘肅的民勤,建起了治沙綜合研究試驗站,開展了多學科的科學試驗研究工作。
為了響應祖國的召喚,壹群年輕的地理科學工作者,幸運地投入了治沙隊伍,來到坐落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境內的頭道湖,在此地建立起騰格裏沙漠的綜合研究試驗站。試驗站的同誌們對吃、住等生活條件並沒有高的要求,大家被安排在頭道湖喇嘛廟旁壹所院落內。搞測量工作的同誌,對該地方方圓幾十公裏開展了測量,繪制地形圖。研究植物的同誌,對當地的植物種類與數量及其生長,進行了調查與研究。搞土壤的同誌,采集土壤剖面,進行了土壤分類和土壤肥力的分析。為掌握該地多變的天氣,建立了氣象觀測站,開展風向、風速、氣溫、濕度等項目的觀測與分析。為了取證騰格裏沙漠南移的規律和數據,在沙漠的前緣設立了風沙移動規律觀測試驗點,這個觀測點距居住地約有3公裏,不管是驟風還是烈日,每天按時觀測兩次。他們將觀測的數據詳細加以記錄,經過運算與分析,提出騰格裏沙漠向東移動的規律和數據,為阻止沙漠南侵,建立起有效的防護綠色工程體系,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了摸清騰格裏沙漠內部的自然概況,除堅持定點觀測外,又抽調部分人員進行為期40天的線路考察,在駝背上帶上必要的科研儀器和生活所需的帳篷、水和糧食。他們不怕狂風烈日,飛沙走石,風餐露宿,每天只有駝鈴的叮當聲伴隨著他們前行。他們戰勝了壹切困難險阻,勝利完成考察任務,也親身體會了邊塞詩人岑參所描繪的“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的情景。
國家大力支持治沙事業,在暫時的困難時期,投資購買了三架蘇制直升飛機,用於騰格裏沙漠的全面考察。飛機每天從銀川機場起飛,越過賀蘭山進入騰格裏沙漠,在空中真實地拍下沙漠內部的景觀,發現大漠中有泡子,有草湖,有鹽湖,有堿湖,這些湖盆的總數約有200多個,首次揭開騰格裏沙漠是湖盆與沙丘相間分布的地貌特征,改變了過去人們認為騰格裏是不毛之地的說法。如此的地理環境給人以新的認識和啟迪,湖盆成為沙漠中的明珠,為後來的治理沙漠、開發資源、改造環境提供了依托。
青年人被那壹望無際的沙海深深地感染,身在其境,親自感受到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在那裏,他們整整跋涉了兩年,寫出了多篇論文,例如“騰格裏沙漠東部的湖盆與風沙地貌特征”、“騰格裏沙漠的形成及其改造利用”等,發表於《治沙研究》及其他刊物上。
在此期間,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竺可楨先生,親自深入到頭道湖試驗站,視察和指導那裏的科研工作。他耐心地聽取了研究工作進展情況的匯報,細心地了解當地各方面發展情況和當地民族風俗人情。然後指出:只用圖表和專業報告成為群眾治沙依據還遠遠不夠,應指明當地治沙工作最迫切的關鍵性問題,並在短期的時間內向群眾提供科學依據是很重要的。為此,治沙隊很快地辦起了《治沙研究》刊物,及時地為群眾提供治沙依據,也為大專院校有關專業提供了教材。又根據竺老的這壹指示精神,為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並把科研、生產、效益融為壹體,試驗站的同誌們積極與地方配合,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了頭道湖治沙站,把改造湖盆,營造防護林,促進治沙作為首要任務,依靠那裏的農、牧民進行了實施。
回憶這段研究史,那時正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的國民經濟處於困難時期。試驗站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是相當艱苦的,但這並沒有動搖壹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堅持工作的決心,大家團結壹致,努力拼搏,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試驗研究任務。其成果不僅填補了騰格裏沙區地理環境的科學空白,而且也成為研究我國沙區環境的基礎資料。
40年過去了,今日的大沙漠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已不同程度地得到改造,大漠披上綠裝的面積擴大了,過去是“沙進人退”,現在是“人進沙退”,並進入了沙產業的開發時期。當年活躍在大漠中的那些青年,今日已是兩鬢斑白,當他們重返頭道湖治沙站時,看到環境已發生了極大變化,綠草成片,綠樹成林,展現出壹片生氣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