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阜陽的土特產是什麽?好吃嗎?

阜陽的土特產是什麽?好吃嗎?

格拉條(擱拉條)大概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安徽省阜陽市,是阜陽特有的壹種食物,頗受當地人的喜愛,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來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陽“攪拌”的方言是“擱拉”(ge la) ,而這種類似面條的食物需要將各種作料均勻攪拌所以就被稱為“格拉條”。 味道

格拉條是壹種面條,具體怎麽寫不知道,都叫格拉條,最地道的叫法應該是姜堂人的叫法。 格拉條面比較有嚼勁,但不是很硬。

格拉條吃起來,很香、很辣,這或許與在當地的飲食風味有關:壹鹹三分味兒,壹辣到十成。

喜歡吃格拉條的人,性格壹般都比較豪爽,那種壹吃不可收拾,義無反顧,對待事物和事情不就是這樣嗎?

編輯本段

特點

在阜陽的大街小巷中找賣格拉條的鋪子是用不著看它的招牌的,不像牛肉湯、羊肉湯、蘭州拉面什麽的,妳要不看它的招牌,就搞不清它是賣什麽的。格拉條鋪子的鍋具實在太有標誌性了——只要看到哪個鋪子當門的大鐵鍋上套個鐵架子,上面還安了只方向盤或者千斤頂的,妳就可以走進去坐下沖著師傅喊壹聲“來份格拉條”了。

編輯本段

做法

揉面

只見面案旁的師傅掄圓了胳膊把壹團白面又揣又揉個不亦樂乎,冷不防“啪”地將那面翻個身,繼續再揉再揣,雪白的面在師傅的或古銅或黧黑的手臂中上下翻飛看起來似乎十分柔軟,其實那是死面、是很硬的(面硬也是做格拉條的講究,面越硬格拉條越香),妳別看師傅耍得輕松,要換成沒幹慣體力活的我們,不誇張地說,就是跳起來沖著面劑子狠揣壹拳,充其量也只能在那上面留壹個淺窩而已。

下鍋

待師傅把面揉捏得滿意了,就將它丟進嵌在鐵鍋上方的鐵架子上的壹只鐵桶裏蓋好。這桶可不是壹般的桶,桶底滿是筷子粗(如今改裝的要細的多)的篩眼兒,桶蓋連著個方向盤,看看鍋底爐火燒得正旺,鍋內面湯洶湧翻滾,師傅壹較勁兒將那方向盤旋了起來,方向盤越絞越緊,桶裏的壓力越來越大,面就順著桶底的篩眼兒,被壓的流淌出來,直接掉進了鍋裏。這是老法子做格拉條的,後來隨著科技的普及,有些格拉條鋪子已經將方向盤換成了千斤頂,而且是用電的,更省力了。

格拉(攪拌)

格拉條在鍋裏滾了幾滾,不待爛就撈出來用冷水過涼,反復過幾次,那格拉條便筋道無比,壹口咬上去,格拉條可以在嘴裏老實不客氣地給妳的牙齒壹個彈力。師傅按照顧客所要求的分量把格拉條裝盆(因為格拉條又粗又長,若是用碗的話根本盛不了幾根,只好用盆),從菜鍋裏撈幾勺煮熟的芹菜、豆角、豆芽等時令蔬菜丟進去,再放芝麻醬、辣醬、撒香菜或荊芥,鹵湯也是要給妳加壹點的,最後壹只大勺伸到下面的鍋裏舀壹勺混沌沌稠乎乎的熱面湯往盆裏壹澆,這壹盆五色俱全啥味都有的格拉條便齊了。還有的,受顧客要求,用鹵湯沖壹碗“雞蛋湯”(生雞蛋磕在碗裏攪散,加蔥花、鹽和味精,再以滾開的面湯壹沖即成),那吃起來,就更加有味兒了。

享用

格拉條要是吃得很秀氣,可就不大合適宜了,經典的吃相是這樣的——先把盆子裏的種種物什三下兩下拌勻,夾起壹筷子格拉條把格拉條的頭兒放進嘴巴裏,連嚼帶吸溜“呼哧”有聲地下肚,不歇氣地消滅幹凈,然後抹抹嘴,擦擦腦門上辣出的汗,那個過癮呀!再將鹵湯或者雞蛋湯壹氣呵成,那就OK了。這樣先前急吼吼地吃進去,在肚子裏似乎有點倔頭倔腦的彼此之間不是很伏貼的格拉條,用著雞蛋湯壹調和,就會感到胃部異常舒服,進而五體通透了。

編輯本段

傳說

潁州當年,蘇東坡任知府時,結識東關很有名氣的文人白老先生,兩人談話甚是投機,話題除了詩詞歌賦外,還有壹個***同愛好就是好吃,會吃,著名的東坡肉就是其壹,其實倆人最愛吃的倒不是東坡肉,而是格拉條——想當年兩人吃遍潁州大地,那真是把潁州能登大雅之堂的名菜,和民間小吃,能說上來的和說不上來的全吃遍了,這壹天東坡先生雅興特高,想將白老先生的軍,就說我來到潁州不到壹年,妳就帶我把能吃的都吃了壹個遍。今天我不想再吃我吃過的東西了,妳看著辦吧。這可把白老先生難住了,思來想去覺得確實沒有什麽東坡先生沒吃過的了,於是就讓東坡先生在書房坐著看史書,自己到村裏轉悠去了,不知不覺走到了村裏的粉條加工廠,唉,這粉條東坡先生可是吃了多次了,怎麽辦呢?壹拍腦袋有了。於是,白老先生弄來了上等面粉,按照粉條的加工流程做出了壹種形似粉條卻不是壹種原料的圓形面條,放到鍋裏煮熟以後,撈出放入涼水中焯壹下,放入大碗中,加入芝麻醬、辣椒油、豆芽、香菜、荊芥等調料,做出了壹碗東坡先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端上桌。東坡先生問何物?就聞到壹股香氣撲鼻,聞之食欲大開,即問何物這麽香,使我胃口大開。見之想吞也,這壹問白老先生也不知怎麽回答是好,只先應允到先擱啦擱啦(阜陽方言:攪拌的意思)再說,東坡先生說原來“格拉條也”,食後東坡大悅,當即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格拉條長 格拉條香 即便吃過山珍海味也要嘗壹嘗, 壹頓不吃總感覺急得慌,”從此以後格拉條店開店開遍潁州大街小巷,成為壹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的阜陽無論大店小店只要是格拉條店總是排隊等候才能吃到。被阜陽市政府命名為名小吃。 枕頭饃是阜陽特產之壹,又稱阜陽大饃或大卷子饃,系阜陽飲食業的特產。每個長約1-1.5市尺,寬 約0.5-0.8市尺,厚約0.3-0.5市尺,重約2-6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先選用精細白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制而成。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潤,雖幹不燥,耐嚼而又松軟。存數日之久,不黴不硬,實為旅行食用佳品。

目錄

地方誌記載

由來

老藝人洪亮軍

趙大媽賣饃

展開

編輯本段

地方誌記載

“枕頭饃”(是阜陽市的特產之壹,又稱阜陽大饃、大卷子饃。它長約壹尺,寬約五寸,重達三至六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先選用精細白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制而成。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濕潤柔筋,雖幹不燥,耐嚼而又松軟。存數日之久,不黴不硬。 ——《阜陽地方誌》

編輯本段

由來

阜陽的枕頭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南宋初年“順昌之戰”(阜陽古時又稱順昌),正值新麥登場,壹來為了堅壁清野,二來為了支持宋軍抗金,順昌府百姓使用新麥做成大饃帶入城內,宋軍每日發壹個,餓時削壹片充饑,困時枕頭而臥,因此又稱枕頭饃。民間更為具體的傳說: 清潁公園的枕頭饃 上面刻有介紹在順昌之戰時,劉锜率領的八字軍有兩萬多人,城內存糧雖有數萬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面粉供應不及,有些部隊只得烀麥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連足智多謀的劉锜也束手無策,深為憂慮。壹日晚,傳說金軍已到白沙窩。劉锜與陳規壹道,到城墻上巡察,看看防禦工事,看看守城的崗哨,不讓人驚動躺在地上睡覺的士兵。正在走著,見壹位士兵臉朝下啃枕頭,好生詫異。便俯身悄問:“妳吃什麽?”那士兵翻身坐起,把壹個形如枕頭的東西遞給劉锜道:“這是我爹送來的寶物,既能枕著它睡,又能啃著吃。”劉锜接過來湊近燈亮壹看,原來 制作枕頭饃是個大饃,掰壹小塊嘗嘗,味道甚佳、連道:“好、好、好!”那士兵見將軍如此稱贊,隨道:“將軍若不嫌棄,我讓俺爹也給妳蒸兩個送來。”劉锜大笑:“兩個怎夠用的?”笑罷他與陳規便同那士兵小聲攀談起來。

這個士兵名喚劉柱,家住在城東劉家寨,聽說金兵要打順昌城,便參加了民軍。離家時,他爹怕兒子受餓,即蒸上了這種枕頭饃,讓他卷進被包裏,沒想真的派上用場。劉锜和陳順聽他這麽壹說,心中大喜,當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戶都連夜蒸制枕頭饃,送進城內勞軍。四鄉為了支援宋軍抗金,都用剛收的新麥磨面,蒸成枕頭饃,肩挑手提送至宋軍營盤,劉锜見此光景,滿心歡喜,與陳規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敗無疑矣!”於是傳令,每日壹人壹饃,餓時解饑,睡時作枕,從此士氣大增。

順昌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壹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劉锜率領的八字軍以不滿二萬人的兵力,擊敗金軍十余萬。枕頭饃成就了劉锜抗金的勝利,成就了阜陽歷史的輝煌,也註冊了自己光榮的“身世”。從那以後,做枕頭饃便成了阜陽人壹樁獨特的手藝,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