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白居易? 《長相思 ? 汴水流》
這首《汴水流》,我在學生時代就曾背誦。水之蜿蜒,情之纏綿,相思之痛,離別之苦,表現得淋漓盡致,確屬言簡意豐、詞淺味深之佳作。
可是,我沒有想到,我現在生活的地方,我的腳下,就是詩句中那七百年前還煙波浩瀚、滾滾東逝的汴水。
大彭鎮,是值得稱道引以為榮的地方。用“楚王山下,彭祖故裏”來形容恰如其分。小鎮南邊的楚王山上,是西漢第壹代楚王劉交之王陵;鎮西有壹個村莊,叫“大彭集”,系遠古大彭氏國始祖彭祖受封之地,至今仍保存有彭祖廟、彭祖祠、彭祖井、彭祖墓等歷史遺跡。徐州古稱彭城,即源於此。
倚窗南望,楚王陵的封土堆成的小山丘,長成了郁郁蔥蔥的樹林。我曾經好奇:王陵選址,壹般在山之南坡,朝陽坡即所謂風水寶地,這座王陵何以選址山陰呢?後來,我找到了答案:楚王山北才是古時候的風水寶地,原來,山北腳下是壹條蜿蜒東逝的大河,謂之獲水。
獲水,竟然就是汴水。“汴水,晉隋以前指始於河南滎陽汴渠,東循狼湯渠,獲水,流至今徐州時註入泗水的水運幹道”。? 獲水,是汴水經開封東流後,商丘至徐州這壹水域的稱謂。
楚王山北,大彭腳下,竟是汴水故道。
悠悠流年,滄海桑田。我掀開歷史塵封的面紗,去追憶千古汴水的跌宕變遷。
北宋時期,開封能成為 “八方輻輳,四面雲集”的大都市,就是因為有了這條煙波浩瀚的汴河。它聯系黃河與長江,把各地的糧食物資源源不斷的運進開封。
元代有“壹蘇、二杭、三汴梁”的諺語。汴水之上,舟船如織,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城鎮林立。每到秋天,汴水猛漲,碧波千頃,宛如銀鏈。“霜落秋聲起汴河,西風裊裊白頻波。” 陣陣秋風,蘆花似雪,波湧浪卷,水聲清越。這大概就是“汴水秋聲”的由來吧。
徐州是古城,自然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 城市選址,因天材,就地利,或在山腳下,或在江河邊。近水建城,便於生產生活,便於軍事防禦,便於水運交通。彭城,位於汴水和泗水交匯之處,是西通中原、南達吳越的必經之地。後人論及彭城,多用“汴泗交流”、“ 左右清汴”來形容。汴水由西向東,泗水由北向南,汴泗交匯於徐州城下,四周群山環抱,有大小山頭七十二座,綿延山脈,自然圍合,構成了安定祥和的人居環境,也確定了徐州古城的最佳選址。因此,早在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就定都彭城。
從風水學的角度講,彭城,是風水寶地。風水學認為,城池應建在周環丘巒的河川匯合之地,方可使“生氣”圍聚充溢,然後沿山脈流行形成“龍脈”,城池的位置常被稱為 “龍穴”,是最適合於居住的福地。城池左右,有如臂翼的山巒,即左青龍,右白虎。徐州,就具有嚴整的山水格局:徐州城為“龍穴”,雲龍山為靠山,九裏山為“龍脈”,楊山、同孝山(今楚王山)東西對峙,分別為“青龍”“白虎”,左右輔弼。峰巒綿延,山水環抱,暗含了極具特色的風水理念。
? 徐州稱“千古龍飛地,壹代帝王鄉”,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和發跡之地,對這塊臥龍寶地,漢代統治者異常重視,劉邦稱帝的翌年(前201年),即封其弟劉交為楚王,謚號楚元王,傳十二代。
漢代人視死如生。“漢天子即位後壹年而為陵,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壹以充陵。”? 漢朝有制:封王死,葬封地。漢代各諸侯王也於分封次年營建陵墓。在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的周邊山丘之上,***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合稱“徐州漢代十八陵”。
徐州,這座漢代楚王的王都,因山水靈異,備受王族青睞。為尋找山水相依的風水寶地,歷代楚王選擇汴水泗水沿線的山丘為陵寢。第壹代楚元王劉交,選陵址於今大彭鎮境內,南依楚王山,北臨汴水,鑿石取土,依山為陵。
? 《後漢書·郡國誌》載:“彭城西二十裏有山,山陰有楚元王墓”。
酈道元《水經註》記載:“獲水(汴水之徐州至商丘段)又東經同孝山(即今楚王山)北,山陰有楚元王冢,上方下圓,壘石為之,高十余丈,廣百步許,經十余墳,悉結石也”。
劉交選陵址於城西同孝山,考證緣由,大致有三:壹是風水俱佳,青山傍綠水,綠水繞青山,汴泗交流,交通便利,百業興盛,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二是方位正合,楚王陵與當年的楚王宮相距不遠,且在正對東西方位的壹條直線上;三是方便追思,彭城往西,是前往都城長安的必經之路,後人路過此地,擡眼即望,自然會緬懷追思。可見王陵選址,相當考究。
漕運盛極壹時的汴水,是唐宋時期的壹條“黃金水道”。唐高宗把洛陽改為東都後,汴水漕運大大增加,到天寶元年,運到京都的漕糧多達400萬石,極壹時之盛。
北宋定都開封,汴水成為最重要的水運動脈。汴水,不僅給當時的汴京帶來空前繁榮,保證了京師數十萬軍民的衣食,也使汴水沿岸壹些縣邑迅速發展起來。日本僧人成尋1072年沿著汴水旅行,看到泗州街道人流如湧,“買賣寶物食物,如杭州市”。可見汴水對經濟的繁榮,功莫大焉。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多少如煙往事,都將湮沒於歷史塵沙中。
北宋滅亡,戰亂不斷,加之黃河奪汴入淮,泥沙俱下,造成河道淤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高宗為防金兵以舟船運兵進逼,下詔毀壞汴渠水道。從此,汴渠漸趨斷流,水運遂告阻絕,河道淤積廢棄。
汴水已斷流,繁華不再有。千古壹河,最終銷沒於滾滾歷史紅塵之中。空留下,後人的無窮嘆息。
而今,汴河的故址遺跡,已成為繁華的城市,壹條條街道,壹棟棟樓房,代替了昔日的舟船。從開封經商丘去徐州的公路(310國道),高出兩邊田畝數尺,依稀可見,它的路基就是當年汴水的河堤。
楚王山下,有壹叫“閘口”的村莊,而今已無“閘”可尋,這個古地名,是對數百年前汴水開閘放水的最好紀念吧。山之東還流淌著壹條叫“閘河”的清渠,向北註入故黃河,即《水經註·獲水》所載“靜靜溝之殘存”也。閘河岸邊,有壹馮莊,莊之北,有壹叫“高頭”(原指防洪堤壩)的地方,高大河堤早已夷為平地,而今是平整的莊稼地,叫 “高頭”的地名卻壹代代沿襲著傳了下來。
如今,楚王陵碩大的封土堆經過兩千年的水土流失,沒有了當年的氣勢,墓周砌築的巨石,也被村民拉去鋪路建橋,墳堆上長滿了荒草和荊條。
新綠枝頭,又壹春度。我爬上楚王山,憑欄遠眺那汴水故道。追憶汴水激蕩,碧波千傾的絕世容顏;驚訝繁華三千,轉瞬間滄海桑田;喟嘆綠水無情,空留下孤寂楚王山無盡的思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無情汴水已斷流,只載壹船離恨向徐州。“思悠悠,恨悠悠”,到哪裏去尋繁華千古的汴水洪流呢?
點擊藍字“ 陳昌龍 ”,可看他的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