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_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吐露了壹代亡國之君胸中的萬千愁緒,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此愁之綿綿無盡讓人心生傷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寫盡自己的之感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壹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壹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麽?“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壹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象東流 問還有相似的詩句麽/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壹江春水想東流 的意思是問我能有多少哀愁,就好像壹江春水浩浩蕩蕩地向東流走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壹年壹年的消磨時光什麽時候才能結束?
以前的事還記得多少?
關押我的小樓昨夜又刮來壹陣東風,
月亮掛在天上,
使我想起在故國那不堪回首的日子。
以往的雕梁畫棟應該還在,
只是宮/女們都老了。
問我能有多少哀愁,
就好像壹江春水浩浩蕩蕩地向東流走了。
宮/女居然屬於不適合發表的內容,真是受不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動流是哪位詩人寫的虞美人
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修辭手法和作用
設問,比喻.
發人深思和寫愁之無邊無際,綿綿不絕.
古詩。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壹江春水向西流。這是哪首詩的。李煜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把古詩句改編成表現出作業很多的,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改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寫作業。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作業。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明日復明日, 作業何其多?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作業完。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筆寫做做更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為什麽能成為千古名句1.寫這句子的本來就是當時的名人。
2.這句子也確實寫絕了,這愁比喻得太精彩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誰的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出自五代詩人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