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柴門聞犬吠上壹句是什麽

柴門聞犬吠上壹句是什麽

柴門聞犬吠上壹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作品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作品譯文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壹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壹席凈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壹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壹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作品鑒賞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壹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壹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壹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壹個“遠”字,從這壹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時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壹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系上下句看,這壹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壹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公元709—789年),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唐代天寶進士。青少年讀書於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禦史,後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遊吳越。代宗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遊吳越,終於貞元六年之前。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稱“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詞存《謫仙怨》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