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長城文言文原文

長城文言文原文

1. 寫長城有哪些古文

詩詞:七律·西部古長城 望似家鄉土打墻,連綿萬裏動蒼茫。

胡兵鐵馬終難阻,北國風沙倍感傷。 孟女哀音存呂調,秦皇霸業記文章。

殘垣夕照徘徊處,碧草花開襯牛羊。 長城贊 (原文)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

有多少將帥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壹萬余裏。望不斷長龍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

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註:對聯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墻;“月宮遙見”,據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員報道,從空中回望地球,長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築物中最為明顯的標誌之壹。)

壹詩,壹文,希望能幫上妳。

2. 寫長城有哪些古文

詩詞:

七律·西部古長城

望似家鄉土打墻,連綿萬裏動蒼茫。

胡兵鐵馬終難阻,北國風沙倍感傷。

孟女哀音存呂調,秦皇霸業記文章。

殘垣夕照徘徊處,碧草花開襯牛羊。

長城贊 (原文)

羅哲文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有多少將帥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壹萬余裏。望不斷長龍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註:對聯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墻;“月宮遙見”,據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員報道,從空中回望地球,長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築物中最為明顯的標誌之壹。)

壹詩,壹文,希望能幫上妳

3. 人教版第七冊課文 《長城》原文誰有

長 城

遠看長城,它像壹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壹萬三千多裏。

從北京出發,不過壹百多裏就來到長城腳下。這壹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城墻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墻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壹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壹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壹步壹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裏長城。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壹個偉大的奇跡。

4. 急求浙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萬裏長城》原文

據說,飛向太空的宇航員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壹個就是中國的萬裏長城。

雄偉的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壹,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壹座豐碑。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

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壹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裏,遂稱 萬裏長城,這就是“萬裏長城”名字的由來。

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

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

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壹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壹萬公裏,古絲綢之路有壹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歷,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壹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裏的邊墻。

(但據報道,1990年壹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裏。)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

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

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萬裏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

眾所周知,壹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長城作為壹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裏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

如李白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五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五維的“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

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征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

旅遊觀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系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業更是作為 *** 重點工作之壹,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

萬裏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

在旅遊開放中,萬裏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壹詩句來表達壹定要親自登上長城壹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繡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了”。

這正表明了旅遊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遊覽的心意。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裏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巨,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壹大奇跡。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壹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

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中國的萬裏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壹。

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壹中國之後建成萬裏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

它每隔100米便設壹座長方形石臺作為了望之用。

5. 翻譯文言文

於是秦始皇便派蒙恬在北方的邊界修築長城來守衛國家,使北方匈奴退卻七百余裏。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壹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壹人。

蒙恬成長於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誌,立誌沖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秦始皇壹統宇內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壹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裏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壹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

藩籬:本義是指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柵欄,引申為邊界、屏障。

卻:使役動詞,使匈奴退卻。

6. 高中文言文乃是蒙恬北築長城的全文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出自 過秦論 作者:賈誼

原文:

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壹。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7. 我要萬裏長城斷想(節選)原文

萬裏長城斷想每壹個人都有他自己從小到大、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壹個長成了的大人,回顧他幼年時節做的事、說的話等等,常常會覺得幼稚可笑。

壹個人是這樣,推廣到壹個民族,壹個國家,以至於整個人類也是這樣。譬如這壹回我又來到了長城——壹生中這是第三次上長城了,但這壹回足跡擴大了壹些,不只去了南口、青龍橋、居庸關,而且去了“天下第壹關”的山海關和角山、老龍頭、北戴河的鴿子窩、鷹角亭,看見了“秦皇島外打魚船”,以及望夫石村旁的孟姜女廟——為什麽有以上的幼稚到成熟的聯想呢?原因是在這次沿著沒有人跡的山坡登上角山的敵樓,放眼四望連綿無際的長城遺址時,我突然想起了北京城裏舊式的四合院。

壹家壹家的人家都把自己圈在壹個個的院墻裏面,修築自家的小窩。有小壹些的,有大壹些的,有更大壹些的,白天關門閉戶,晚來壁壘森嚴,為的防止外來的侵襲;為了安全,圍墻最好修得高壹些,再高壹些而我現在看見的連綿萬裏的古代長城,何嘗不就是四合院的擴大?它是最高的圍墻,這壹堵圍墻修起來可非同小可,秦始皇把秦、燕、趙歷代修築的長城聯成壹氣,“起臨洮,至遼東”,壹千六七百年中間,壹直修到明代。

東起山海關,西達嘉峪關,修成了壹座全長壹萬二千七百多裏的長城。隨著時光的流逝,封建時代從人類社會裏逐漸隱去。

由於現代科學的發明和大家庭制度的解體,中國的四合院、歐洲的城堡也都漸漸失去了它的作用,藩籬緩緩地撤銷,萬裏長城已經沒有什麽實用的價值。交通工具和戰爭用的武器也早已從地平面發展到了整個空間。

當年窮極人力物力,付出了多少血肉之軀和辛酸淚水的萬裏長城,今天只成為壹長條的歷史陳跡。據說,美國宇航員登月後回望地球,用肉眼能看到的人造工程只有兩個:壹個是荷蘭須德海的圍海造田工程,另壹個就是中國的萬裏長城。

難以想象,這個荷蘭圍海造出來的田和天然的真田有什麽區別,何以能遠在月球都能看到?但是長城能夠看到卻是可以理解的。這將會使月球上的人(如果月球上也有人的話)也相信這個中國是壹個老實厚道、熱愛和平的國家。

他花費了這麽漫長的時間,這麽巨大的力量,造壹個類似四合院性質、現在看來使人失笑的長墻,只不過是為了防禦當年敵人可能的侵犯,保住自己的平安;後來由於敵人的歸化,長城才失去了它的作用。假如把這筆巨大的人力財力用在進攻性的武力上,我們的國界將不會是今日的範圍吧?這個萬裏長城確實是人類創造的奇跡。

提到長城,就會使人聯想到那個赫赫威名的秦始皇。歷史上真正的豐功偉績在於他統壹了中國,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卻更記得是他焚書坑儒和修造了萬裏長城;同時更親切地記得的還有那哭倒長城的孟姜女。

盡管修造長城也具有保衛人民安居樂業的目的,但是人民對長城卻只有滿腔訴不完的怨恨。壹塊塊石頭壹塊塊磚,就是壹條條青春的生命。

多少人在這裏受災受難死去活來啊!壹個女人,縱是壹萬個女人又怎能哭倒長城?但是孟姜女的眼淚卻是萬民仇恨的概括,她縱不能哭倒長城,卻足以推倒暴君:使妳這個冀求長生不死萬世壹系,“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嶺,北築長城”的秦始皇帝,在人民的激怒之下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鏡花泡影,灰飛煙滅。孟姜女廟裏原有壹副文天祥作的楹聯,聯語是:秦皇安在哉萬裏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宋朝疆域遠遠沒有到達山海關。文天祥兵敗被擒,押解到北京,在兵馬司監獄被牢牢地囚禁起來,看來也不可能來到姜女廟中憑吊,似乎不可能是他的作品。

但是這兩句話卻道出了歷史的真實。孟姜女的“貞”是忠於丈夫,壹心不二之貞,是人民群眾的最高道德標準。

這個“名相烈士合為壹傳”的文天祥對孟姜女的贊頌,和後來清朝的那個喜歡舞文弄墨到處留題的乾隆皇帝在姜女廟裏的題詩:“千古無心誇節義,壹身有死為綱常”,有著截然不同的涵義。請看,在寒風徹骨滴水成冰的北國嚴冬之中,孟姜女,壹個閨中 *** ,離鄉背井,遠行萬裏,來到燕山的海邊,想在百萬築城的民工當中找到自己的丈夫,把壹針壹線親手縫制的寒衣送到丈夫的手裏,穿到丈夫的身上。

這是何等的深情厚義!何等的艱苦卓絕!這是我們中國具有悠久傳統的善良、忠實、堅強的婦女的光輝形象。中國遠遠不止壹個孟姜女。

古往今來,直到如今,有著不知多少這樣可敬可愛的孟姜女。就說這壹個孟姜女吧,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她哭倒了長城,滴血認出了丈夫,在繼續來臨的災難當中,機智地應付著那個殘暴貪婪、荒淫無道的皇帝,最後縱身跳進了茫茫的大海,給人間留下了永恒的忠貞和正義。

人們說,那塊大石頭上印有姜女望夫的足跡,望夫石後面的壹塊平臺是她的梳妝臺。就在這壹片青松翠柏交相掩映的小山頂上,人們砌了壹百零八蹬又高又陡的石臺階,建造了馨香萬代的孟姜女廟。

如今在廟裏的前殿,孟姜女淡妝素服,雙眉緊鎖,滿面愁容,悵望南海。在她視線的前方,在壹望無際的滔滔渤海之中,有兩塊礁石矗立海面,高似碑碣矮似墳。

古老相傳,這是姜女的墳墓。姜女墳四周皆水,入冬石上結冰,滑不能登,只有飛雁翔集其上,這就是有名的“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