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譯文
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時此刻萬物都沈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註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進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
照:照耀。
高林:高樹之林。
曲徑:壹作“竹徑”,又作“壹徑”。通:壹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
籟,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此:在此,即在後禪院。
都:壹作“俱”。
但余:只留下。壹作“惟余”,又作“唯聞”。
鐘磬(qìng):指鐘、磬之聲。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破山寺後禪院》,毫無疑問,這是壹首題壁詩。所謂題壁詩就是在墻上寫的詩,這在古代也是壹大類詩。古人的書寫、出版,條件都比較簡陋。那詩人的表達欲、傳播欲又很強,怎麽辦呢?詩人呢壹旦詩興大發,經常是找到什麽地方就在什麽地方寫。比方說我們之前講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那就是崔護在人家田莊的大門上寫的呀。還有,很多人都喜歡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句話最早的寫法是“大海憑魚躍,長空任鳥飛”,那就是唐朝大歷年間的壹個和尚在竹葉上寫的。詩人性之所至,隨處都可能題詩,但是題詩最多的地方還是旅館和寺院。為什麽呢?壹方面是旅館容易觸發詩人的飄零之感,而寺院呢,容易引出詩人的出世之情,這兩個地方都算是自帶詩意。另外壹方面,因為旅館也罷,寺院也罷,那都是人來人往的公***空間。在這個地方寫詩,很快就會傳播出去,有點類似於今天發朋友圈的效果,所以題詩的人就多。那題詩的人多了,很多旅館和寺院,就掛出了詩板,就是壹塊木板,專門供詩人在上頭寫詩。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就是這樣壹首寫在寺院裏的詩。詩題中的“破山寺”,又叫興福寺,始建於南朝的齊,位置就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的虞山上。到常建生活的年代,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是壹座相當有名氣的古寺。不過呢,常建這首詩雖然寫的是破山寺,但是它和壹般的題寺詩可不大壹樣。不壹樣在哪兒呢?他不是題破山寺,他是題破山寺後禪院,也就是破山寺的和尚們住宿修行的地方。這是什麽意思呢?就好比妳去參觀北京大學,妳既不寫圖書館、教學樓,也不寫博雅塔、未名湖,偏偏去寫學生宿舍。或者說妳到了北京飯店,不進大堂,卻直奔後廚壹樣,這樣的關註點,顯得很不同尋常。那如此不同尋常的關註點,怎麽寫呢?
這聯特別有趣,有趣在哪兒?它不僅僅是兩句詩對仗,“清晨”對“初日”,“古寺”對“高林”,“入”對“照”,更重要的是什麽呀?它的壹句之內,兩個名詞之間,也是相互對應的。妳看第壹句“清晨入古寺”,清晨和古寺是不是對應關系?當然是。“清晨”是新鮮的,“古寺”是古老的,這是拿新和舊相對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還是名詞之間相互對應。“初日”是初升的太陽嘛,它剛剛爬上山峰,看起來很低吧。那“高林”呢,“高林”是高大的林木啊,看起來仿佛比太陽還高,這是拿高和低相對。問題是我們也知道,清晨它是壹個時間概念,亙古以來,已經有多少個清晨反復出現了。因此,清晨再新鮮也永遠比壹個寺院更古老。同樣太陽再低,也比最高的樹還要高。所以這個對比本身是不合理的,可是呢,雖然不合理,但是我們都能夠理解,而且仿佛就看見了當時的景象。壹大早,詩人已經走進了古老的破山寺,旭日東升,金紅色的陽光灑向寺院,也灑向寺院周圍高高的山林。整個山寺壹片清新、壹片光明。“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兩句話既體現出詩人愉快的心情,而又含而不露地贊美了破山寺的古老、莊嚴和輝煌,起得自自然然而又相當漂亮,這是首聯兒。
穿過大殿,只見壹片竹林掩映,壹條小路向著竹林深處蜿蜒。那沿著這條小路壹直往前走吧,忽然壹個轉彎,壹排禪房就出現在詩人眼前。這禪房四周花木茂盛,壹派生機盎然。這句詩啊,歷來都講寫得好,好在哪兒呢?妳看竹林是縱向的,禪房是橫向的,竹徑通幽,這是何等的神秘、幽暗吶!而到了禪房花木的地方,確是豁然開朗,壹片光明,壹片芬芳。這是在講什麽呢?這不僅僅是在講小路,講禪房,這也是在講學佛道路的曲折和學成之後的光明啊!兩句詩看起來自然而然,甚至根本就不對仗,但是呢,妳仔細品味卻又覺得美不勝收。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最喜歡這兩句話了,每次都要仿寫,可是怎麽寫也寫不出來,為什麽呢?他自己也知道“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這樣的詩句呀,最妙的地方就在於渾然天成,不費力氣,壹旦妳刻意為之,非要仿造,反倒沒法兒寫好。那當然,這壹聯詩還有壹個寫法叫做“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樣寫也很好,只不過呢,它和竹徑不壹樣。“竹徑通幽”,重點是寫竹林掩映,它更清幽。而“曲徑通幽”,重點的是寫小路彎曲,它更曲折。其實無論用哪壹個字,都是婉轉幽深的,不讓僧房壹下子就暴露在遊人面前。這個意象本身就特別好,太符合中國人崇尚含蓄的理念了。所以後來這句詩,幹脆演化成了壹個成語,就叫“曲徑通幽”。那首聯寫古寺,頷聯寫禪房,頸聯呢,頸聯其實是進壹步往前走,往縱深看。
這壹聯詩歷來都認為是警句。那它好在哪兒呢?首先當然是對仗工整,意境清幽嘛。所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自然就是山光使鳥性悅,潭影使人心空。但是呢,妳把動詞放到兩個名詞中間,壹下子句子的節奏感就出來了,就有跳躍性了。那山光幻彩,連小鳥都被打動,發出喜悅的啼聲;潭影清澈,讓人雜念全消,仿佛放空壹般。這意境是不是非常的輕靈優美?問題是為什麽山光能使鳥性愉悅,潭影能使人心放空呢?因為鳥也罷,人也罷,其實都是有感受力,有佛性的呀!鳥感受到山林之趣,自然會和山林呼應,婉轉歡唱;同樣,人看到澄澈見底、倒影著山光人影的潭水,也自然會覺得浮生如幻。既然浮生如幻,那還有什麽消除不了的俗慮呢!那自然也就會覺得,心是空的了吧。大家壹定要註意,這個空可不是幻滅呀,是通透。因此它透著壹種覺悟了的喜悅感和自在感,這和小鳥對山光的喜悅,不是渾然壹體嗎?這樣壹來,妳就會覺得鳥性、人性,還有佛性就都融在壹起了呀。壹旦體會到這壹點,我們才能真的感覺,這壹聯詩不僅僅是工整漂亮,而且還意味深長。警句出來了,接下來怎麽結尾呢?
其實這是在直接承接上壹句。既然人心已經進入空靈境界,自然覺得大自然和人世間的壹切聲音都寂滅下去,只剩下鐘磬悠揚,仿佛正在引導人進入純凈愉悅的極樂世界。上壹期說過王維的“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是以有聲襯無聲;“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還是以有聲襯無聲;這裏的“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仍然是以有聲反襯無聲。早晨的時候,鐘磬悠揚,更顯得寺院清幽,人心自在。這不僅僅是自然的感召力,更是佛教的感召力,是破山寺的感召力呀!結到這兒,不僅僅是對自然狀況的描寫,更是對破山寺的贊美。但是呢,這個贊美不露痕跡,飄渺空靈,所以這句話壹出來,又壹個成語誕生了,什麽成語呢?“萬籟俱寂”。壹首詩創造出兩個成語,可以想象這首詩是多麽簡潔洗練,又多麽意味深長啊!
讀罷全詩,壹派禪意飄然而至,讓人心寂靜,頓生出塵之感,這就是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的偉大之處。其實呢,常建在唐朝是不算重要詩人的。他生活在開元、天寶盛世,但是卻並不熱衷功名利祿,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之間漫遊。寫詩的風格有點接近王維、孟浩然,但是呢,同樣的題材王維更高妙,孟浩然更清淡,而常建卻更閑雅清雋。這樣壹比才能見得大唐的天空真是群星閃耀,連小星星也能熠熠生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