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沙市地區的八大名肴其 歷史 源遠流長,二千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就在今天的荊州北約五公裏處。楚人多喜食魚,京都魚肴也就極為豐富了。其中壹家魚館生意相當不錯,老板專有養魚池,以活鮮招徠食客。壹年炎夏時節,生意突然清淡起來。池中鮮魚太多,反倒死了不少。店主壹時舍不得丟掉,幹脆撈出來去刺,沖凈汙漬剁成肉泥,加豆腐和蛋清做糕。再灑上白酒去腥,入籠清蒸。蒸熟後,壹股魚香充滿廚間。老板高興了,次日叫廚工把魚糕切成塊狀,澆上各種作料再蒸。放到門口出售,竟被食客壹搶而光。從此,這家魚館專營特色魚糕,發了大財。在制作中,廚工又不斷改進,質量越來越好,曾譽滿京城,連皇親貴戚也派人前來購買。世代相傳的“荊州魚糕”是用白色魚肉制作的,它潔白晶瑩、鮮香無比,很有楚地風味。後人還用紅色魚肉炸魚丸子,和雞肉、豬腰子、豬肚燴菜,成為荊州宴席名肴。盛筵之上,白色魚糕和紅色魚丸交相輝映,特別引人註目,激發人的食欲。要是能品嘗壹次荊沙魚糕和魚丸,壹定會使妳終生難忘的。魚糕因此在荊楚壹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壹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沙魚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後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制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碗,俗稱“花糕”、 “雜燴丸子”,至今都是荊州壹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由此可見,荊沙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成為壹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據有關報道“荊沙魚糕等上榜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八寶飯: 相傳為清末慈禧太後禦廚蕭代所創制。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板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荊州的名肴而名播四方。八寶飯主要原料是糯米、紅棗、蓮子、苡仁米、桂圓肉、蜜冬瓜條、蜜櫻桃、桂花糖等。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色澤光亮,油而不膩,甜而不厭,素有“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美譽。
早堂面: 是沙市著名的傳統早點,已有百年 歷史 。關於早堂面的來歷,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在1895年沙市開埠後,當地壹面館老板根據這裏的碼頭工人因從事體力勞動喜歡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點,制作了這種油厚碼肥、湯鮮味美的面條。由於碼頭工人多在淩晨時分到面館吃面後上工,故得此名。早堂面的制作十分講究,面館的老板半夜就開始了忙活,用活鱔魚、老母雞、五花肉、豬大骨、鯽魚熬湯。為了防止魚刺混入湯中,鯽魚還用專用的布包包裹。先以武火煮沸,再以文火慢熬,那火紅的爐火舔著鍋底,鱔魚、老母雞在大鐵鍋裏翻滾。蒸氣升騰間,這些食物的精華被濃縮到壹鍋乳白色的高湯裏。將高湯放入煮熟的堿水面,再放入用肉皮加七分肥的五花肉燉成的小碼子;然後是手撕的雞脯肉絲、切成薄片的精瘦豬肉、炸得酥香松脆的鱔魚骨頭等大碼子;最後還要撒上壹把噴香的本地小蔥,才與已經等得迫不及待的食客們見面。捧著這樣的壹碗面,看著勁道面條在乳白的高湯下隱現,白嫩的雞肉和豬肉,焦黃的鱔魚,加上青翠的蔥花,無不在挑逗著妳的胃。吃在嘴裏,面條柔韌、爽滑。湯汁中有雞、魚、肉味,鮮而不膩。鱔魚的酥香,雞肉的鮮嫩,瘦肉的醇香匯聚,瞬間就征服了妳的味蕾。這個時候,妳壹定會嫉妒那些幸福的沙市人,因為他們的每壹天都是從早堂面的美味裏開始的。早堂面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富含膠原蛋白和多種營養成份的高湯。先生吃碗早堂面,像喝紅牛不疲倦;女士吃上碗早堂面,賽過去趟美容院。早堂面不乏忠實的“粉絲”,為了搶得頭鍋的鮮湯,清晨5點多就有“早絲”們在福壽、西園等老字號面館和幾家沒有名號卻名聲在外的面館門前守候。等到七點以後,面館前更是要排起長長的隊了。
春卷: 是迎春應時的傳統小食品。源於晉代人們在立春之日相互饋食的"春盤"。唐、宋時食"春盤"之風更盛,杜甫曾在荊州留下"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蘇軾也曾有"青嵩黃韭試春盤"詩句。明、清以來,春盤便逐漸演變成"春卷"。春卷采用面粉攤成薄皮,用豬肉、韭菜等作餡子,卷成筒狀,長二寸許,放入油鍋炸熟,色澤金黃,皮酥餡嫩,香氣誘人。
蓮藕排骨湯: “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帆稻谷香,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這是電影“洪湖赤衛隊”中的插曲,荊州的洪湖是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荊州境內西南部。湖北荊州地區每到秋冬季節,無論是大酒店還是小飯館,都少不了烘藕湯這道菜,當地人說的“烘”實際上就是煨和燉的意思,荊州的蓮藕最有特色啦! 湖北人喜好喝湯是出了名的,逢年過節、家裏來了客人都會用砂鍋烘壹罐湯,荊州有句俗話說:無湯不成席。記得去年壹個朋友從廣州回來時對我們說,他在廣東喝不到像這裏的藕湯,荊州這邊的蓮藕燉出來香甜粉糯,是因為荊州的水土好,而廣東那裏的蓮藕根本就燉不爛,嚼在嘴裏嘎吱嘎吱的。荊州當地正宗的“蓮藕排骨湯”,是選上好的洪湖紅蓮藕,用土砂鍋在煤爐上經三個小時以上慢火煨熬,才能做出鮮醇的濃湯來。上好的蓮藕燉好後粉綿香甜,壹口咬下去可拉出細細的長絲,經常喝蓮藕湯還有補心益脾,養顏活血的功效呢。寒冷的冬季來壹碗“蓮藕排骨湯”,喝下去全身暖烘烘的。排骨蓮藕湯既有藕的清甜又有排骨的香濃,是壹款溫潤美味的湯。藕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澱粉含量也很豐富,補益氣血。換季的時候許多人容易感冒,喝排骨蓮藕湯具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強身健身即可減少染病的機會。
千張扣肉: 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制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做扣肉必須用肥瘦相間的帶皮五花肉。五花肉先切成約10—12公分寬、12-14公分長的大塊,在開水鍋裏煮至五成熟,再把肉放進炒好的京醬裏上色和煨,待調料的味道滲進去後,放在油裏炸壹次,把肉裏的油炸出來壹些,使肉肥而不膩,而且肉皮也筋道。炸過的肉皮起皺,很像老虎身上的皮,所以,扣肉也稱為“虎皮扣肉”。待肉冷卻後再切成薄片,要盡量的薄,刀工好的人可以把扣肉切得像紙壹樣的薄,壹塊10公分長的肉可以切成三十——四十多片,因此,扣肉還有壹個別稱:“千層肉”。肉切好後將肉片朝下整齊地排放在碗中,上面再放上苲胡椒,(苲胡椒是沙市地方菜,是將新鮮辣椒剁碎和米粉子攪拌後放入荷葉壇裏,吃的時候炒好即可,有壹種特殊的香味。在沒有苲胡椒的時候也可以用豆豉或南豐腌菜或梅幹菜或幹豆角代替),上籠屜蒸20分鐘即可。上桌的時候,把蒸好的扣肉倒扣在盤中,撒上蔥花,或在盤邊擺上用黃瓜、香菜做的盤飾,這樣,當色香味形具佳的扣肉端上桌的時候就會給人壹種視覺、嗅覺、味覺上的強烈沖擊,使妳不甘心停箸,而且下酒、佐飯具佳。過去荊州人只有在宴席上才吃得到扣肉,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僅飯店、餐館裏有這道菜,就是普通百姓家也經常做。特別是逢年過節,荊州人的餐桌上絕對少不了這道菜。
牛肉米粉: 與早堂面壹樣,喜歡味重品味重的荊州人壹般會選擇牛肉米粉,酸辣的更是讓人壹想就忍不住吞口水。牛肉粉的高湯內加了20多種中藥和作料,還有牛骨頭,所以熬出來的湯那麽鮮,他們的牛肉碼也是經過精心鹵制而成,用了18種作料,經過4個小時的鹵制而成。米粉好吃不好吃有幾個秘訣:米粉壹定要有韌勁,軟塌塌的壹夾就斷的可不好吃;酸辣味也要重,和重慶酸辣粉的味道很像;當然精髓就是牛肉碼子啦,牛肉要就嚼勁,湯汁也要是熬出來的高湯。搭配起來就是完美的牛肉米粉。公安牛肉米粉和黃家塘米粉都是不錯的選擇。
米元子: (我們通常叫豆腐元子)主要是吃味,要味好,就要佐料全,有蝦米、紫菜等12種佐料,壹碗米元子裏竟要放12種佐料,味道想不鮮不行。單說這蝦米就不簡單,要選擇2厘米長、當年新曬制並且曬得特別幹的蝦米,才能在發揮特殊鮮味的同時不被泡軟。不過,光味道好可不行,還要有嫩滑的米元子來配合。早點師傅說,要做出好的米元子,壹定要特別細心,每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先選上好的新米做原料,再將米磨成細膩的米漿,加入增加粘稠度的輔助原料後,就該加熱了,米漿成了糊狀後,再做成壹個個圓圓的米元子。
包面 有:壹種東西在北京叫餛飩,在上海叫雲吞,在成都叫抄手,在沙市,此物叫包面。薄薄的面包上薄薄的陷,故曰其名。因為薄,入口即化,配合蝦米和紫菜的湯,何其爽。最好吃是大賽巷包面,因為面中透出紅肉,足見工藝細膩。
糯米包油條: 簡直就是天才的發明,不讓漢堡,賽過熱狗。小作臺,方寸間,糯米飯、油條段、各種罐頭裏的海帶絲、鹹魚絲、蘿蔔絲、土豆絲、榨菜絲、牛肉絲、火腿腸……相輔相成,渾然天成。個中滋味,也許只有寒冬臘月單手騎車上學的年輕學子們最懂了吧。
豆腐腦 :北方豆腐腦是打鹵的,加韭菜花和辣椒油,味鹹。沙市豆腐腦白白凈凈,像面鏡子,加糖,味甜。兩者天壤之別,最似處應該就是都沾著油條吃了。不過沙市豆腐腦不僅只青睞油條壹種,她包容了油香、油餅,糍粑、糯米基等這麽多的油炸貨。
發糕: 原料很單——糯米。經過發酵、蒸熟、切割這樣壹個不很復雜的制作過程後,它就成了小城壹帶老幼皆宜的食品了。發糕的來歷與年代到今天早就是不可考了,只是大概有些光景了。我童年記憶中的零食也只有二三種而已,發糕便是其中重要的壹種。發糕是糯米的本色,它的味道甜甜的,但卻壹點不讓人膩,有壹種自然的澱粉的甜味,所以不管是老翁、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壹口氣吃上幾塊。過去的發糕表面有點粗糙,側面可以看見密密麻麻的小孔,使它格外的輕軟,因此口感就更加的好了。
汽水耙耙: 就是白色面糊糊壹樣的東西往鍋上壹糊,拿個竹片畫個圈,鍋蓋蓋上悶壹會兒就好了,上面壹層像發糕的味道,下面壹層金黃金黃的,脆脆的。
豆皮 裏面必是有三鮮,而且有外皮。也就是有皮有餡的了。這豆皮的皮是用綠豆、大米磨成漿再漿拌雞蛋,然後下鍋攤成面皮(此時面皮留在鍋中)。餡壹般是用糯米、肉丁、豆幹和在壹起(有的地方加入了更多的材料,自然身價就倍增了),然後包進攤好的那層面皮之中,包的時候頗有點像疊衣服,再下油鍋煎至金黃(有的師傅會加壹點豬油進去煎,味道就更香了)。三鮮豆皮外焦而裏嫩,外有雞蛋的酥香,內有糯米的甜香,再混以肉丁和豆幹的鮮味,自然有種集各家之大香的感覺了,如果師傅最後還用豬油煎過,那就如同畫龍點睛之筆了,頓時所有的香味便升華到壹個更高的層次。
歡喜坨 :其它城市也有類似歡喜坨的麻團。可麻團腹中實,歡喜坨腹中空。沙市的歡喜坨剛出油時鼓鼓當當,吃在嘴裏就被壓得癟癟巴巴,化在嘴裏淡淡甜甜,就像做了次被迫的笑壹樣。歡喜坨不僅美味,更是可愛啊。
公安鍋塊: 有點類似於新疆的饢,但沒有它的厚大,鍋塊只是薄薄的壹層,會有甜/鹹口味自己選擇,還有包肉的,烤出來吃起來脆脆的像餅幹的感覺,那個滋味可叫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