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我會!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的全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
早晨告別白帝城,登上彩雲之間的山峰,乘坐船只經過千裏江陵,僅用壹天時間就到達了目的地。
兩岸猿猴的叫聲不斷,輕盈的小船已經穿越了無數座山峰。
註釋:
發: 啟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奉節白帝山上。
朝: 早晨。
辭: 告別。
白帝: 即白帝城。
彩雲間: 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峻,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
千裏江陵: 從白帝城到江陵(今湖北荊州)約壹千二百裏,其間包括七百裏三峽。
壹日還: 壹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啼: 鳴,叫。
住: 停息。壹作“盡”。
輕舟已過: 壹作“須臾過卻”。
萬重山: 層層疊疊的山峰。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創作背景:
當時,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經重慶。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壹作《下江陵》。
賞析:
此詩是在優美的環境描寫中發端的。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壹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壹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遊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目的不暇迎送,才壹壹有著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描寫舟行迅速。“千裏”和“壹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極力形容船行之快,簡練有力,平仄相間,聲調抑揚,富有詩意。這裏,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壹日”而行“千裏”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壹樣。壹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
後兩句是此詩的精華所在。第三句的境界非常神妙。從奉節到江陵,中間要經過長江三峽,兩岸連山疊嶂,“常有高猿長嘯”,特別容易引起羈旅之人的傷感。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壹處,山影也不止壹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壹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壹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壹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壹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