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湖心亭看雪壹等獎說課稿

湖心亭看雪壹等獎說課稿

 作為壹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麽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壹等獎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壹等獎說課稿1

  [創意說明]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粗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雅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湖心亭看雪》這篇課文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壹點暢想,有壹點創造,我設計了這堂“活動板塊型”課式,意在用多樣式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活動中交流、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對話、在活動中體驗,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了解雪後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和畫面。

 3、領悟作者的誌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壹句話:“簡潔是力才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壹百六十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及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自學法。學生借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討論分析法。通過提問、課堂討論,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讀法,感受文章的美點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學課時]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1、先檢查學生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描寫西湖的詩詞,然後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同欣賞西湖名詩句並談談閱讀後的感受。

 2、作者簡介:

 第壹板塊:朗讀釋疑活動

 這壹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朗讀和質疑解惑,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先聽配音朗讀,然後學生齊讀。

 2、學生自主學習,借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並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問。

 3、老師釋疑,講解重點字詞及難懂的句子。

 第二板塊:探究活動

 這壹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提問和課堂討論,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在這壹環節中,我壹***設計了四個問題,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1、作者是在什麽環境、什麽時間、以什麽方式去往湖心亭,這壹舉動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筆下為何是“壹痕”“壹點”又“壹芥”?

 3、文章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癡”來形容作者,這個“癡”字有什麽含義?

 第三板塊:品讀活動。

 在反復品讀中進行品析、品味、品評,通過三個句式說話,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壹讀,品詞語

 學生以“我認為詞(字)用得好,寫出了”為話題發言。

 二讀,品美點

 學生以“我認為句美,寫出了”為話題發言。

 三讀,品情感

 學生以“我從文中處,理解了作者的心情”為話題發言。

 第四板塊:創新活動

 根據文章內容、意境、情感,創作壹幅對聯。老師給出上聯,學生對下聯。學生若對出佳句,予以展示,進行鼓勵。

 上聯:賞雪景寄情山水下聯:品詩人感悟意境

 上聯:獨駕小舟賞雪景下聯:偶逢知己飲亭中

  課文小結:

 壹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壹個像夢壹樣的冰雪世界。在這裏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敘、寫景和抒情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秘,其實不然,想想妳自己,也許就曾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不在乎;也許就曾把自己關進小屋,獨自壹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擡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壹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壹刻,妳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壹同去感受那份孤獨,壹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湖心亭看雪壹等獎說課稿2

  壹、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下冊的第七單元,第七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湖心亭看雪》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作者張岱對故國往事的懷戀,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壹二。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實則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寫出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把握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2.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賞的情懷,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三、教學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五、教學時間:

 壹課時。

  六、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更是壹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許多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描寫西湖的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 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正音正字

 3、學生齊讀

 4、學生自由讀

 5、指名讀

 三、學生合作探究:

 1、語詞破譯組: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學生自由翻譯課文,然後壹生讀壹生譯。教師糾正不妥之處。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麽要用明朝的年號?

 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麽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壹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壹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裏這些人並不存在。

 D、壹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壹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壹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麽深意?

 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麽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2)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壹個詞是“癡”,怎麽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壹個“癡”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隱居於句曲山中,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後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壹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壹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壹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壹痕、壹點、壹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壹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於白描手法的解釋。

 (2).寫作方面,作為壹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壹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壹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壹痕、壹點、壹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誌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壹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註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壹等獎說課稿3

  教材分析

 壹、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⑵ 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壹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壹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壹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