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問而回答”式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義。
“問而回答”式是設問修辭手法的最基本的形式。在中國古代詩文中,“問而回答”式是運用得最廣、最多的壹種語言形式。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
詩歌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前壹句設問,緊接著後壹句回答。這種自問自答,明顯地說明不是“有疑而問”,只不過是運用“問”的方式引起讀者的註意,以此強調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壹樣深長,自己的愁緒如同河水壹樣綿延不絕。
又如《木蘭詩》開始四句: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詩中開始,木蘭嘆息,爺娘問女兒妳嘆息是在思念什麽,又是在想什麽呢?(木蘭回答道)我並沒有想什麽,也沒有思念什麽,是因為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在這裏,詩人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並“問而
回答”。爺娘聽到女兒的嘆息,出於對女兒的關心與愛護,就問女兒為什麽嘆息,女兒予以回答。在回答中,詩人不但表明了木蘭嘆息的原因,更是有助於推動事件的發展,而且在壹問壹答中引起讀者的註意,更好地感受到木蘭在嘆息中所表現出的真情與傷感。
其次,設問中“問而不答”式的審美意義。
《五柳先生傳》是田園詩人陶淵明為自己寫的傳記,屬於紀傳體文學。人物傳記具有較強的真實性特點。梁時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過:“?嘗著《五柳先生傳》自況,時人為之實錄。”也就是說,文中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淵明為自己畫的像。
文章開始,詩人以虛代實,暗示出自己是壹個隱士,然後描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誌趣。特別是文中所描寫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嗜飲酒,每飲必醉;常著文,以此自娛等,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