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句先正面描寫空山,重點表現空山冷山。之後第二句出來,用局部的、暫時的“聲”來襯托整體的、長期的空。第三第四句描寫空山然後描寫深林,從聲到色。
詩的美在於它是動態與靜態的,局部與全局的,清新自然的,樸實無華的。落筆寫空山落寞處,再以丹聞,引人們聲聲響。越是空曠的山谷,越是空曠;人類語言之後,越是空虛。
擴展數據:
這首詩選擇傍晚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此時夕陽的余暉射進森林深處,壹些光線落在青苔上。天色即將黑下來,各種景色斑駁陸離,明暗對比鮮明。
不遠處,投在地上的陰沈沈的影子逐漸拉長;在樹林深處,因為黑暗,所以很安靜。這種景觀的最佳時間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陽光明媚的傍晚,不可能壹直下雨。
詩的第壹視角是森林深處,人的感官無法直接察覺到森林的深度。這首詩用看不見、想象不到的“無限”和“神秘”寫出了壹段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