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請介紹壹下阜陽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模式。

請介紹壹下阜陽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模式。

阜陽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地處淮河中遊北岸的阜陽,不僅物產豐富,人文薈萃,而且是“前取淮河,東接三縣”的交通樞紐。

阜陽歷史悠久輝煌,孕育了許多古代名人,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子”(老子、莊子、管子),魏晉時期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華佗、陳摶。歐陽修、蘇軾、楊萬裏、黃庭堅、晏殊、周邦彥等宋代文壇“頂級大師”都曾在此為官,留下了大量贊美阜陽的絕美詩篇。

在唐宋八大家中有“牛二”之稱的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就在這裏“尋根”。作為他的最終目的地,他沒有回到江西老家。

當初歐陽修從揚州遷到潁州時,特別喜歡潁州西湖,還寫了壹首詩稱贊:“香清畫葛府,使妳忘了揚州。都是用二十四橋月換來西湖十頃秋。”晚年後改名“六壹居士”,在此久留。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66歲的歐陽修死於瀛洲西湖(今滏陽西湖)的私產中。數百年來,歐陽修的後代仍在皖北大地繁衍生息,數量已達數千。

歷史上,瀛洲西湖曾與杭州西湖並駕齊驅。宋代詩人楊萬裏說:“三湖秋色同,錢塘如影,羅浮”,如影指今阜陽。曾在阜陽為官的宋代大文豪蘇軾甚至感嘆:“分不清誰是男是女。”

明代《鄭聲瀛洲誌》載:“西湖三十裏,寬三裏,水深不可測,浩瀚無垠。”《大清統壹史》中說:“瀛洲西湖名聞天下,亭臺勝境,吟誦之繁,可與杭州西湖相提並論。”古今贊美瀛洲西湖之美的詩詞多達259首。

阜陽的民俗文化也很豐富:

第壹,民歌

民歌:阜陽民歌感情淳樸,曲調流暢,鄉土氣息濃厚,淮北特色鮮明。曾經廣為流傳的有《逃離荒野》、《摘石榴》、《十佳繡品》、《看戲》、《小販的故事》、《李玉蓮》等。

打擊樂器:樂器包括鼓、邊鼓、手板、大鑼、小鑼、水鈸、大鈸、板笛、小喇叭等。音樂奔放,善於表達喜悅和歡騰。

鑼鼓棚:是船民的鼓班,多以舞蹈和鼓樂的形式出現,演奏氣氛熱烈。

祥樂類:主要演奏管樂,即嗩吶類,用於婚喪嫁娶。

第二,曲藝

阜陽享有安徽省“曲藝之鄉”的美譽。根據初步的曲調,全市範圍內起源或流傳的歌曲有淮詞、印青、鶯歌柳、舒勤、墜子、道情、大鼓、評書、三弦書、端宮戲、廚書、蓮花落、酒吧神、講甲骨文、相聲、大小鈸等近20種。

第三,舞蹈

阜陽民間舞蹈有40多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燈舞蜚聲海內外,自立於世界舞蹈之林,獨具魅力。

龍燈舞:是阜陽人最喜愛的民間舞蹈之壹。表演中,整盞龍燈搖頭擺尾,蜿蜒起伏,時而上下飛舞,時而卷曲打結,表演場面瑰麗、壯觀、生動,引人入勝。

牛舞:它是由富陽搬運工設計的,他們受到了農村生活中牛撞頭的有趣故事的啟發。鬥牛舞蹈的詞匯簡單、粗獷、豪放,表現了挑夫兇猛、明快、頑強等性格特征。

舞獅:表演時,壹男壹女馴獅員各持壹個繡球,吸引獅子進場。在熱烈歡騰的鑼鼓聲中,扮成獅子的人們表演著獅子的各種動作,如:搖晃、吹毛、搖頭、擺尾和跳、蹦、滾、跳、立、臥、翻等。,還能表演上桌、滾繡球、走梅花樁等高難度技巧。

三仙舞:流行於阜南朱寨地區。表演中,三個高大的巨人左右搖擺,前後傾斜,在民間打擊樂器鑼鼓的伴奏下表演自如。

肘歌與舞:肘歌由“座”(支持者)和“架”(表演者)組成。內容以傳統折子戲為主,配以鼓樂,表演舞蹈。

趕驢:由民間老藝人李合選創作於1935,舞蹈表現了新婚媳婦騎著驢回娘家的樂趣。

竹馬:由民間祭祀活動演變而來。舞蹈中,鑼鼓喧天,獵獵彩旗,表現了騎兵馳騁沙場,奮勇殺敵的戰鬥場面。

打玉扇:展現了1對年輕情侶在赴會途中發生的趣事。兩人載歌載舞,體現了年輕情侶愛情生活的甜蜜幸福。

花鼓燈:早在宋代就在阜陽流傳,屬於安徽省三大花鼓燈流派之壹。其表演形式是:從“帶頭傘”引出“鼓架子”(男演員)和“蘭花”(女演員),上臺表演歌舞,主要是編隊跑。傳統隊形由四門、五花、三領田、蛇蛻殼、其他柵欄、滿天星、二龍吐須等組成。全場所有的隊形變化都是由領頭傘指揮,節奏歡快,氣氛熱烈。

第四,文化活動

阜陽的傳統廟會和民間燈會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壹道絢麗多彩的風景線。傳統廟會不僅開展大型民間商業活動,還利用廟會唱大戲、表演雜技、講曲藝、變戲法。阜陽著名的燈會有界首燈會、潁州燈會、沙河燈會等,深受群眾喜愛。

動詞 (verb的縮寫)中國傳統戲劇

淮北梆子原名梆子,又名高邦、土梆子。它的起源是秦腔傳入阜陽後,吸收了當地流行的墜子哼、竈王爺戲和民歌,逐漸演變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戲。

今年是歐陽修誕辰1000周年。阜陽以此為契機,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創造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名城。

全文來自:/read.php?tid=4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