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材料壹看圖材料二春愁難遣歷史

材料壹看圖材料二春愁難遣歷史

1.(12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壹春愁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

(1)作者的“愁”指的是臺灣被日本割占。(1分)原因:根本原因是清 *** 的腐朽,直接原因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2分)。思想感情:為臺灣的被割占悲痛不已;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企盼祖國實現統壹;憂國憂民的感情:等等。(1分)最終結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被收回。(1分)

(2)作者的“愁”指的是臺灣與大陸分離。(1分)原因:1949年 *** 從大陸敗退,占據臺灣;美國的幹涉。(2分)條件:改革開放以後,大陸的經濟迅速發展,國力不斷增強;海峽兩岸的經濟交流日益密切;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壹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香港和澳門得到成功的實踐;國際上“壹個中國”的原則得到廣泛的承認。(4分)(其它說法言之有理亦可)

本題考查臺灣歷史問題。解題關鍵在於:1.要結合時代背景來分析理解兩首詩中作者之愁,體會作者盼望祖國統壹的熱切之情;2.要註意對比“春愁”和“鄉愁”之根本區別。“春愁”是外來的民族矛盾,“鄉愁”是中華民族內部的問題。

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壹:春愁(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

解:(1)臺灣主要民族是漢族,主要少數民族為高山族.(2)材料中海峽指臺灣海峽,屬於東海.(3)臺灣島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兩省的很多居民***同尊奉媽祖.(4)A為臺北,C為福州.(5)圖中橫向直虛線表示的是北回歸線,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臺灣所處的溫度帶是亞熱帶和熱帶.b位於山地的迎風坡,故b地降水多於a.(6)臺灣經濟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從60年代開始,臺灣自身的優勢條件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利用,重點發展了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故答案為:(1)漢族;(2)臺灣;東;(3)福建;媽祖;(4)臺北;C;(5)北回歸線;熱;b;b位於山地迎風坡;(6)進口-加工-出口.。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壹、以上兩則材料反映了, 工業革命增加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工作時間與制作成本,使得物價降低,促進消費,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二、(1) 《南京條約》

影響:

1、破壞中國 *** ,使香港成為英國進壹步侵華的基地;

2、是對中國人民的 *** 掠奪,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先例;

3、打開了我國東南沿海門戶,便利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

4、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 *** ,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了有利條件;

5、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2) 《馬關條約》

影響:

馬關條約對中國和日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快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利用戰爭賠款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大量掠奪中國資源,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民發展,並利用壹部分發展教育事業,使日本變的更發達了.對於中國來說,壹方面造成中國國際地位的進壹步沈淪,面臨嚴重的亡國危險,另壹方面為中國人民敲起了警鐘,促進了民族的覺醒。清 *** 為了償付巨額賠款,加緊搜刮人民,還大量舉借外債,使列強進壹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新航線的開辟,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的內地

(3)“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學習西方先進科技裝備軍隊,打擊外來侵略

《海國圖誌》的作者是魏源

他們開始開眼看世界,從輕視西方國家到主張學習西方技術

這是因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遭到慘敗,不少愛國誌士開始尋求革散鼎新、富國強兵的道路。

4.(16分)閱讀材料,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壹看圖材料二在我國,人

小題1:材料壹中四幅畫集中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2分)這壹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 *** 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6分)小題1:材料二體現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優勢,具體表現在:①國家壹切權力屬於人民。

在在我國人民是國家主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體現了(2分)②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最根本的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2分)體現在我國不斷改進和完善黨的執政方式和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保障了人民權利。

(3分)③社會主義民主的內容與形式的統壹,公民的民 *** 利與義務有機統壹。體現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依法治國、政治透明等方面逐步得到落實(3分) 本題以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基本框架的確立和完善為背景。

考查學生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知識的理解。小題1:可以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 *** 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方面回答。

小題1:可以從國家壹切權力屬於人民、最根本的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社會主義民主的內容與形式的統壹等方面回答。

5.材料1: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誠知不易

(1)從平城到洛陽。

(2)理由:與漢族“文軌未壹”,即要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平城是個“用武之地”,不適於改革政治;“移風易俗”非常困難;黃河流域歷來是帝王興起之地,有利於加強對中原的控制。成立。

客觀原因: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平城氣候惡劣,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數民族柔然的強大也威脅著北魏;平城保守勢力強大。 (3)阻力:許多鮮卑貴族大臣極力反對。

對策:設巧計,以南下伐齊為名迫使反對派同意遷都。 (4)北魏遷都後,洛陽再次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北魏洛陽城的規劃和布局,對後世城市建設影響較大;孝文帝的遷都,保證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於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壹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