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廬山蘇軾的詩句 1. 關於蘇軾寫的廬山的詩句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無人識故侯。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壹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2. 蘇軾描寫廬山的5首詩
不知道是不是。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壹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裏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3. 蘇軾描寫廬山的5首詩
不知道是不是。
初入廬山蘇軾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裏,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蘇軾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蘇軾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壹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蘇軾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裏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4. 蘇軾在廬山寫的詩全部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5. 蘇軾寫廬山的詩句,快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壹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裏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題西林壁》的詩作***有三首: 其壹,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四萬八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其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了不同(另作: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三,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何如舉似人。」
《瀑布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初入廬山三首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
棲賢三峽橋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
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鬥。
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
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
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飛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
空蒙煙靄間,澒洞金石奏。
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
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開先漱玉亭
高巖下赤日,深谷來悲風。
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
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
余流滑無聲,快瀉雙石谼。
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
蕩蕩白銀闕,沈沈水精宮。
願隨琴高生,腳踏赤鯶公。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6. 廬山的詩句.蘇軾
其壹:廬山煙雨浙江潮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註釋1、試題壹作《觀潮》,壹作《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錢塘江潮汐。“廬山煙雨浙江潮”此句詩意是: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壹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遺憾。此句詩意是: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
3、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由《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壹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東坡此詩,正用此意。
譯文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壹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
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麽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賞析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但是這壹首詩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灩瀲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說明如陷在裏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
後者觀察景物敏銳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可是這首詩,就完全是另壹種抒寫,值得玩味。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常縈於夢寐。似乎如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壹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壹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嶽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
可是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壹年壹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變得平淡無奇了。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可以忘記了,煙雨、江潮也似有還無了。
以禪理人詩的歷代詩人都有,唐代的王維可以說是代表,因為他追慕隱逸恬靜,後來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的思想。如“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都是例證。蘇軾在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後,產生“及至到來無壹事”的禪語,也是難免的。
蘇軾借“觀潮”為題入詩,抒寫了壹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拂塵看凈”、“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為宗”。
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壹事”,就是把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淡化,淡到不過如此,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其二:題西林壁版本壹:(更為流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版本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註釋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2、橫看:從正面看。
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4、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5、緣:因為;由於。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題解《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這是壹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壹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賞析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
7. 蘇東坡描寫廬山的詩
最有名的是這首《題西林寺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 蘇軾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壹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 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裏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