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長茂
來源:《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4年第08期
在指導詩歌鑒賞時,不少老師都會教學生如何抓詩眼、作者、註釋、背景,如何品味意象、意境,如何把握關鍵詞、句及明辨技巧、手法等。但關於詩歌中出現的虛詞,則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各類教材教輔、高考復習用書等參考資料中,也往往未見論及,縱然談及,也往往蜻蜓點水,語焉不詳。
筆者認為,詩歌中的虛詞對詩歌主旨的表達、情感的抒發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宜忽視虛詞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壹句,通過虛詞“自”以及“空”的運用,渲染塗抹出情感層次,將自然美景同失落悵惘的情感對立起來,抒情效果極為突出。與臺階相映的草再碧也沒有人欣賞,隔著樹葉傳過來的黃鸝的叫聲再動聽也沒有人聽。這不僅寫出了諸葛亮死後的寂寞,表現了杜甫對壹代偉人死後寂寥的不平,而且也間接地寫出了杜甫自己當時的失落惆悵之感,他是由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身的境遇,從而產生***鳴。再如他的《滕王亭子》中的“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壹句,前句寫墻外,後句寫閣中,墻外景色依舊,還是當初的“竹色”;而閣中卻不見當年的熱鬧,只有陣陣松聲自響。經過兩個虛詞“猶”、“自”的點染,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流溢而出。
再看李商隱《柳》詩中的兩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虛詞為“已”“又”二字,它們不僅串聯起前後兩個意象“斜陽”與“蟬”,又深化了詩人對秋柳稀疏衰弱的悲嘆之情。“已”“又”二字使詩句的嗟嘆之意頓重,情亦轉深。陸遊《小園》詩中的兩句“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陶詩”“微雨”“鋤瓜”通過“未”“又”兩個虛詞串聯起。卷何須終,隨意翻讀,起止由心,壹個“未”字,詩人閑適之情頓顯,“微雨鋤瓜”緊承而來,壹個“又”字,便將詩人愜意恬適的情懷活畫出。
通過上述例子,我們不難看出,虛詞在詩歌中作用突出,關系重大,切不可輕忽以對,漠然視之。它的作用,筆者認為,至少關系意境之氛圍,關系情感之表達,關系主旨之體現。下面結合實例加以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