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3·?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4·?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5·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6·?枉教人回首,少年絲竹,玉容歌管。
7·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8·?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9·?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10· 童子柳蔭眠正著,壹牛吃過柳蔭西。
孩童時的樂趣總是無憂無慮,而且天馬行空,有“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也有“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還有“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但寫童年樂趣寫的最精彩的,大概要算《童趣》了。全文如下: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