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暮春時節,長安城內處處歌舞,落花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在皇家園林的柳樹上。
夜幕降臨了,宮殿裏忙著點蠟燭,煙霧飄到了王子和侯爵的房子裏。
給…作註解
1,春城:指春天的長安城。
2.寒食:清明節前壹兩天,這壹天只吃寒食,所以叫寒食。
3.禦柳:禦花園的柳,宮城的柳。
4.漢宮:此指唐宮。在唐詩中,經常用“漢”代替“唐”。
5.傳遞蠟燭:寒食節不允許生火,但達官貴人和奴才可以通過皇帝的禮物獲得引火柴。
6.五侯:指東漢時期的五大宦官,包括單超、黃旭、尤哀、左賢、唐恒。他們為集團的滅亡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桓帝壹日封他們五人為侯,史稱“五侯”。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對皇家風貌的質樸描寫,是對帝都春色的陶醉,是對人間繁華的歌頌,卻不認為詩人有調侃之意;有人認為這是壹首諷刺詩,筆法巧妙含蓄,意在借古諷今,委婉地批判皇帝對自己信任的宦官的恩情,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宦官的陰燃氣象;也有人認為作者可能不是在諷刺,但詩的內容必然會讓讀者意識到作者不想表達的東西。
結合歷史背景,漢靈帝在東漢末年時,宦官主導朝政,權力強大,直接導致了漢朝的滅亡。在《後漢書》、《三國誌》、《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的解釋。自唐代唐肅宗以來,宦官掌權並脅迫皇帝的情況比東漢時期更多。尤其是唐朝中後期,廢帝甚至生死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宦官之禍直到唐朝滅亡。
《寒食記》這首詩的作者生活在唐德宗時代,唐德宗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歷史學家歐陽修評價唐德宗“嫌卑鄙,以強明為己任,恥於見屈於義之論,忘奸於欺。”。所以,他懷疑付曉鄙視自己,說蔣公富賣的是直來直去,不能容忍;如果使用齊魯和趙贊,他們不會後悔失敗。以及奉天之難,深懲艾,然後推行綏靖政策。因朝廷較弱,方鎮較強,至於唐朝之死,則患此。"吳逵評價唐德宗"疑臣,信托集團小,與魯直說話直,但見;裴炎陵、韋曲謀、裏奇用碎纖作狡猾,倚心而行,世人至今稱德宗為黑暗之主。"
唐代詩人經常在作品中以韓代唐。比如白居易寫玄宗和楊貴妃的《長恨歌》,開頭就說“中國的皇帝,渴求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這樣看來,作者這首《寒食記》結合東漢五太監和“漢宮”來描寫唐朝,很難說沒有諷刺意味。即使作者真的沒有諷刺的意思,了解歷史的讀者也很容易聯想到這個意思。
作品欣賞
寒食記是唐代詩人韓逸寫的壹首七言絕句,描寫長安寒食節期間的風俗。寒食節是中國古代的壹個重要節日,在冬季至日後105天,清明節前壹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照習俗,家家禁火,只吃寒食,故名寒食。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春天長安城的景色。第壹句講的是長安遍地落花的絢爛景象,第二句講的是春風下楊柳搖曳的身姿。最後兩句既是現實的,又是寓意的。唐朝時,寒食節,皇帝下旨,取榆柳之火,賜於近臣,以示恩寵。日本的冷食是應該禁火的,但是皇宮裏可以燒蠟燭,天皇已經許可從皇宮燒蠟燭送到大臣府。這首詩裏提到的“五侯”不是國務大臣,而是皇帝身邊的幸運兒,所以有批判的意思。
這首詩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構思巧妙,結構嚴謹。第壹句指出寒食,“春”字與寒食相顧,“飛”字輕盈靈動,暗示著“東風”在吹。“東風”是春風,也照顧著前方的“春天”;第二句從帝都全景轉移到禦花園,“劉”和“謝”同時照顧春天和。後兩句從禦花園引至皇宮,皇帝在此向朝臣“遞蠟燭”,“蠟燭”解釋“夕陽”,與“輕煙”有關,共同對應“寒食”話題;後者“三”照顧前者側重於皇宮,而前者“傳”。
從內容上看,這首詩從風景變成了風俗;從空間上看,長安城變成了皇家園林,從皇宮到權貴之門;從時間上看,從白天到黃昏;從情感的角度,風景引發討論。
文化常識:寒食節
傳說晉文公·重耳在流放期間有壹次餓了,隨從介子推他割下大腿肉,假裝是重耳的食物。晉文公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後,介子推拒絕接受賞賜,就和母親隱居在綿山。晉文公派人燒綿山,逼介子推出山做官。結果介子推母子被燒死也不出山。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休,把介休隱居的綿山改為介休山,同時規定禁火禁寒,以示悼念。這就是民間傳說寒食節的由來。從春秋時期到現在,寒食節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寒食節的時間是清明節前壹兩天,習俗有吃冷食、祭祀、踏青等。近代以來,寒食節逐漸並入清明節。
文學常識:大歷十才子
韓壹(生卒年不詳),大理十才子之壹。大歷十才子是指活躍於中唐大歷時期的壹群詩人。它們最早見於姚合的《炫姬集》:“李端,昭君人,曾在大理做學問五年。與呂綸、紀仲甫、韓毅、錢起、司空舒、苗發、崔屹、耿雍、夏侯惇十大才子同唱。”
大理十才子是自然形成的詩歌流派,沒有* * *共同的組織和創作宣言。他們之所以被視為壹個詩歌流派,只是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思想基礎和審美趣味,遵循著相同的創作原則,彼此聯系密切。
《大理十才子》擅長描寫自然風光和鄉愁,文字優美,旋律和諧,但題材風格單調。但大多經歷了中唐社會戰亂的官場生活,所以也有反映現實,抒發真情的作品。